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2010-02-09 04:06周玉萍赵聪锐
关键词:君臣孔子学术

周玉萍,赵聪锐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山西太原 030024)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周玉萍,赵聪锐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山西太原 030024)

孔子的君臣父子观所要表达的是正名思想,董仲舒的“纲常论”所要表达的是“相兼关系”,汉章帝在白虎通会议上裁决的“三纲”思想,所要表达的是“从属关系”,这个过程说明学术思想是伴随现实政治嬗变的。孔子的君臣父子中,每个人都有独立性,而董仲舒的“纲常论”开始向依附关系演变,到“三纲”时期,完全变成了依附关系。这个变化启示我们:学术繁荣和发展要以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前提,否则,学术思想就会演变成僵化的理论。

君臣父子;三纲;皇权;学术争鸣

0 引 言

考察史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强调的是人要各安其本位,各尽其本份,尊重等级名次。在孔子眼里,君臣父子都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人,当君胡作非为的时候,臣要劝谏,劝谏不从的时候,应该离开。当父亲有错的时候,儿子要尽量阻止他犯错误。在孔子的思想里,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人格都是独立的,这与后世“三纲”所要表达的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完全不同。探寻其变化过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1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意

1.1 关于君臣

涉及到君臣问题,孔子的论述很多。《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这是孔子第一次面对君主咨询所表述的政治思想。孔子率先讲它,因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这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来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君臣父子的名分开始混乱。诸侯、大夫乃至陪臣们企图借助对礼的僭越,使自己得到的权力和地位变成既成事实。孔子对此万分痛心。他认为唯有重新恢复三代的礼制,才能挽救这一混乱的局面。而要恢复礼制,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2]。名的具体含义孔子没有说,但从孔子全部的思想主张来看,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简单的说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为君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应该合乎“君之名”的内在规定性;为人臣的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臣之名”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才会稳定,才会“天下有道”;否则就会“乱”,就不和谐 ,就会“天下无道”[3]。

正名之后,君臣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4]。也就是说君臣关系是对等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假使前提不存在,那么结果也不存在。孔子还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5]”“以道”就是以符合道的方式来侍奉君主。如果君主不行道胡作非为,那么,臣就应当按照“道”加以谏正。如果谏正不被采纳,作为臣就应终止君臣关系。由此看来,君不可随意令臣死,臣也不必愚忠至死。君对臣、臣对君都是对等关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6]。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个主张,而且躬行实践。孔子离开鲁国、卫国,都是在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施的情况下走的,说明孔子一直在实践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主张[7]。“道”是君臣必须坚持的原则,臣对君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顺从,臣应当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充满了对人和人格的尊重,是非常深刻的。

孔子的继承者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臣父子思想,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8]”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对君臣双方都要有要求,君首先要自身按“礼”“义”的要求行事,才能得到臣最大程度的拥戴。孔子、孟子君臣观的立足点在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主张建立君臣对等的关系。

1.2 关于父子

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是友爱相亲的,但绝不是“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子耘瓜》一事可以说明: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原字无草字头)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9]。

从这件事来看,曾参在父亲暴怒之下,险些被打死,死里逃生之后又怕父亲担心而以弹琴的方式告诉父亲自己还好,这里,曾参认为是孝,而孔子认为曾参并不懂得孝。孔子以舜为例子启发曾参什么是孝,孝就是要动脑子来分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成父之恶。由此看来,孔子是反对愚孝的,他认为孝要有孝的智慧,而不是父亲愿意怎样就怎样,儿子必须忍受。

《孝经·谏诤章》关于“诤子”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终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0]”

从这些篇章可以看出,孔子在父子关系上是反对愚孝的。孔子眼里的父子关系,是兼有爱的情感,也兼有理智的父子关系,不是一味顺从的父子关系,父与子各有其独立人格,在追求真善美上达成一致。

2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的君臣父子观在汉代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君臣父子各自独立,到具有主次的“相兼”关系,再到具有依附关系的“三纲”,儒家思想被彻头彻尾地改造成了强化封建统治的工具。

2.1 董仲舒时代的“三纲”

孔子的君臣父子观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变成了纲常论,人的独立性消减了,而人生依附关系却出现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联系的。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下,皇权得到加强,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孔子、孟子君臣父子论,用阴阳说揉合起来,加以改造,提出了一套阴阳、君臣、父子、夫妇相兼,阳、君、父、夫为主的理论。《春秋繁露·基义》言:

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

阴阳二物,终岁各壹出。壹其出,远近同度而不同意。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11]。

仔细分析董仲舒的说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王道之三纲”,只是对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何为主,何谓辅”的分析而已,并不存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意思。双方既然是主辅、共存关系,就不是一方可以消灭另一方的关系,这与阴阳共存是一个道理。董仲舒作为一个学者,给皇帝提出政策建议,但并没有将自己陷入一种随时可能死亡的境地。所以这个时候的“三纲”与东汉白虎通会议之后的“三纲”仍然存在本质上的不一样。“三纲”最终发生了变异,从“相兼”变成了纯粹的附属是在东汉以后。

2.2 “白虎通会议”与“三纲”的最后形成

西汉年间,随着太学的设立,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对于儒学的学术研究也在国家倡导下,繁荣起来,以至于学派林立,学派之间彼此争论不休。在这种情况下,西汉王朝和东汉王朝各自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而这两次学术会议都有皇帝的参与,并依照皇帝的意思裁决学术问题,形成官方答案,以化解派系纷争。其结果是学术纷争没有了,儒学被改造为符合皇帝思想的官方学术。

第一次学术会议是汉宣帝召集的。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宣帝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并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所辑奏议共一百五十五篇,今俱佚,仅在唐杜佑的《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片断。从这些情况来看,这次会议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一百余年后又一次学术会议召开了。

第二次学术会议是汉章帝召集的。公元79年(建初四年),朝廷效仿石渠先例,再次组织了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参加。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此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

《白虎通德论》卷七“三纲六纪”一节是这样记载的: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纲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

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像人合阴阳有施化端也。六纪者为三纲之纪者也。师长君臣之纪也,以其皆成己也;诸父兄弟父子之纪也,以其有亲恩连也;诸舅朋友夫妇之纪也,以其皆有同志为纪助也。

君臣者,何谓也?君,群也,下之所归心;臣者,疿坚也,属志自坚固。《春秋传》曰:“君处此,臣请归也。”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子者,孳孳无已也。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昏礼》曰:“夫亲脱妇之缨。”《传》曰:“夫妇判合也。[12]”

这里所阐释的“三纲”,保留有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使儒家思想带有天意神学的强制性。同时表达了对皇权、父权、夫权为“纲”的强制性,臣、子、妻都必须“以礼屈从”于他们,从属关系成为君臣父子关系的核心,而且“三纲”以君为臣纲为首,把封建皇帝统治的权威放在了第一位,为皇帝的无限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皇帝在将儒学抬到独尊地位的同时,也开始了依皇帝意思改造儒学的过程。从董仲舒到汉宣帝、汉章帝,逐渐将儒家学说改造得完全符合皇帝的要求,成为皇帝统治的工具。儒学也逐渐完成了它僵化的过程。被改造之后的汉代“三纲”与孔子的“君臣父子”已经完全不一样。

3 从孔子的“君臣父子观”到“三纲”的思考

孔子立足于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君臣父子各有其独立性,而董仲舒立足于维护君主权力,所以君臣父子“相兼”,有主有次,虽然带有御用学术的意味,但并没有强制性。东汉白虎通会议之后的“三纲”,则彻底将孔子的君臣父子关系变成了带有强制性的附属关系。对这个过程的反思,可以使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3.1 政治权力直接干预学术问题必然导致学术变异

汉代政治权力对学术的干预,导致了儒学的变异,儒学变成了学术与权力结合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凭借权力,为学术问题规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解释,再通过官方的解释,达到对思想的绝对控制。这样,不仅新学说难以出现,即使对经义的不同解释也彻底消灭,学术失去了自身应有的评判尺度,丧失了自身的言说空间。汉代以后,儒学虽然还在,但在官方的解释下,出现了一种声音,千人一腔的情况,再也没有争鸣,儒学变成了官方哲学,丧失了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的活力,逐渐走向僵化。

元代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先儒戴氏论曰:

天下是非,析于理,不析于势。君子论学,无庸于挟贵为也。天子之尊,群臣承望不及,是是非非,岂能尽断于天下之理乎?明、章皆崇儒重道之君也。尊礼师傅,是正经义,岂不尽善尽美哉。明帝临幸辟雍,自溪辩说,已失人君之体矣。章帝患五经同异,博集诸儒,会议白虎观,天子称制临决。去圣久远,六经残阙,诸儒论难,前后异说,而欲以天子之尊,定是非于一言之间,难矣哉!鸿都之兴,蔡邕言之,以为章帝白虎释义,其事优大。彼灵帝之童心稚识,何足语此?愚谓:启帝之私心者,往往自白虎观之称制临决始[13]。

这说明“先儒戴氏”坚决反对天子称制临决五经异义,认为表现了皇帝的私心,以天子之尊,干预学术,使汉代经学变成了官方哲学,马端临也赞成这种观点。

由此可见,任何时代,政治权力直接参与学术争论都会将学术变异为政治的一部分。强化它适合统治者需要的一方面,而消减它不适合统治者需要的一方面,并最终将学术扭曲为官方意志的产物,变成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而学术在扭曲之中,逐渐变成僵化的学术,并最终走向死亡。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政治权力直接干预学术就意味着学术的死亡。

3.2 社会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是学术繁荣最重要的条件

任何时代,人们都渴望着学术繁荣,渴望着出现引领时代的伟大学者,出现光耀千秋的伟大成果。2001到2002年,江泽民发表了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和两个“不可替代”。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再次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14]”从2001年到现在,将近10年过去了,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央投入了巨额经费,科研项目费在逐年增长,但理想中的学术繁荣并没有呈现,却意外地出现了学术泡沫现象。论文很多,评奖很多,课题很多,研究基地很多,却缺乏众所瞩目的学者,足以标志时代精神的学术成果。这促使我们思考,作为当政者究竟怎样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

从先秦到汉代君臣父子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看到学术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成长起来。汉代本来有学术竞争,如果妥善保护,或许会继续维持学术繁荣状态,起码不会急刹车,但国家召开的两次会议掐灭了争鸣,造成了鸦雀无声的状态。这对于国家的长久发展并没有好处。反思这个结果,我们认识到创造学术的繁荣首先在于保护学术争鸣的环境。

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更为重要。只有在自由争鸣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学派,才能培植学术内在的生命力,才能使学者们有所创造,学术的发展才会呈现应有的繁荣。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拥有像孔子那样“以人间哀乐为怀,以宇宙万物为友”的伟大学者和足以引导人们思想的精神产品,我们也需要在在经济急速发展之后,迎来思想上更加辉煌的创造时期,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伟大贡献。

[1]张燕婴.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10:177.

[2]张燕婴.论语·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2010:187.

[3]梁振杰.对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再审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9.

[4]张燕婴.论语·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10:34.

[5]张燕婴.论语·先进[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4.

[6]王世舜.论孔子的“君臣观”[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

[7]张燕婴.论语·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2010:247.

[8]朱子律.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下)[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230.

[9]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3.

[10]胡平生,陈美兰.孝经·礼记·谏诤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9:267.

[11]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二·基义[DB/OL].2007-09-30.[2010-09-17]国学经典书库.http://lib.ecit.edu.cn/guoxue/.

[12]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七.三纲六纪[DB/OL].2007-07-10.[2010-09-17].360文学基地.http://www.WenXue360.com/archives/235.html.

[13]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45.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G]//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19.

Transition of Ancient Academic Thought from
“Monarch-Minister/Father-Son"to “Three Cardinal Guides"

ZHOU Yuping,ZHAO Congrui
(Dept.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Confuciu’s concept of “monarch-minister/father-son"is an idea of nominal rectification while Tung Chung-shu’s “Three Cardinal Guides"is about compatible relations.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that was decided by Han Emperor ZhangDi at Baihutong Meeting shows the affiliate relationship,in which people’s independence did not exist,and turned to attachment,and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onarch-minister/father-son"became a dependency relationship.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based on a free and loose atmosphere.

“monarch-minister/father-son";“Three Cardinal Guides";imperial power;academic contend

B22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6.016

1673-1646(2010)06-0062-05

2010-03-11

周玉萍(1964-),女,教授,从事专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君臣孔子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学渣当自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