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2010-01-28 15:33吴良镛
科学中国人 2010年10期
关键词:人居科学环境

吴良镛

脚踏实地,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

回顾1993年8月提出“人居环境”概念以来,人居环境科学探索的道路与进展,建议积极拓展与人居环境日益相关的学科,寻找多个学科融贯的方法,以形成统一、完整、并行不悖的知识体系,解决人居环境建设中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基本需要,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这是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真问题;呼吁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发扬科学理性,积极探索第三体系;结合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叉研究,提出三项具体建议:(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动“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具体实践;(2)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中国城镇化进程,整体解决三农问题;(3)重视空间战略规划,重新思考可能的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居环境是一个民生问题,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是让发展惠及群众的基石;人居环境是一个发展问题,无论“新城建设”还是“迁村并点”都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居环境是一个政治问题,住有所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相关的土地利用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人居环境是一个世界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住区”与“人人有适当的住房”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与住房建设和使用相关的碳排放正成为全球竞争的热门话题;人居环境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针对复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统筹解决。

一、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与发展

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的学术报告上,周干峙、林志群和我阐释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学科。

2001年10月,我出版了《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地理、生态、社会、工程等相关学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丰富拓展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等学术领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针对建设实践需求,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为当代大规模城乡空间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周干峙在该书的“序”中指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突出环境,在三大传统学科基础上,不仅往宏观及微观两端伸展,而且向社会、经济等方面交叉,是完全合乎系统科学和实际需要的。”

自2001年以来,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从理念走向实践,不断丰富,取得一系列实质性进展,呈现出多学科繁荣的局面:(1)学科建设上,近年来我们在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方面的进展:许多重大建设工程也力图将建筑与城市、园林结合起来。(2)技术科学的进展(单学科的拓展),目前清华大学等校在热环境、声环境、面对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研究成果。(3)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如:京津冀人居环境,南水北调(中线)的人居环境,以及关于面向“北京2049”人居环境规划实践的探索。(4)关于人居环境史的研究,旨在从国家、区域、城乡、建筑群的等层面,对中国各时代人居环境的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深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5)关于重点学科群建设,如:将人居环境科学列为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关于园林学学科重组的讨论以及转型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等。从已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这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1938年,目光敏锐的美国学者芒福德(L. Mumford)在盖迪斯思想的影响下,在《城市文化》中提出他对城市研究的两个意图:

可以说,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实践了芒福德的设想,即冀图用“综合的、统一的方式”,“构出一些原则,以便遵从这些原则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寻找并应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真问题”,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未来走向

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史角度看,建筑与城市规划近百年的发展,研究范围的泛化,关联的背景在复杂化,开始摆脱以自然科学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反映价值理性,尤其是近30年来,后现代理论出现后,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变化很大。人居环境理论试图总结概括关于人居环境建设的知识和理论,特别是运用整合方法与技术,努力将人与社会纳入物质化的居住环境之中,探索其发展规律,指导城乡建设实践。

从我们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开始,就已经领悟到不是企图建构一门“人居环境学”,一个庞大的、僵化的学术体系,或者建立完备的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而是随时代需要,组构以解决问题出发的学科群入手;并且,这个学术体系是随时代需要,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扩大成长创新。因此,它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的、成长中的学术群体,维持基础理论的开放性。

我们认识到,人居环境的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将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将愈发严峻。联合国人居署发表《规划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全球报告2009》,概括当前的时代挑战,探讨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向:(1)环境挑战:气候变化,城市对石油动力小汽车的过度依赖;(2)人口挑战: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中小城市快速增长和青年人口扩张,发达国家城市衰退、老年化以及城市文化构成日益多元;(3)经济挑战:不确定的未来增长,对造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市场导向的根本怀疑,非正式城市活动的不断增加;(4)社会空间挑战:特别是社会与空间的不平等,城市蔓延和未规划的边缘城镇化;(5)挑战与机遇:决策日益民主化,平民百姓的社会经济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这对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走向很有启发,必须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未来走向。

积极拓展与人居环境日益相关的学科,寻找多个学科融贯的方法,以形成统一、完整、并行不悖的知识体系,解决人居环境建设中人和社会和谐发展基本需要,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这是人居环境科学建设的真问题。

三、尊重中国文化传统,发扬科学理性,积极探索第三体系

2008年10月31日,温家宝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科学与中国的现代化》中指出:

我们需要在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发扬科学理性,营造具有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有科学相伴,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必将放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科学与人文、艺术结合,更符合中国的基本理念。

举世浑浊唯我独清,这是什么滋味,玉敏现在体会到了。还了钻戒,罗兰金店所有的人,从老总到员工,都很欣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不为钻戒愁也不为玉敏愁了,而玉敏依然心急如焚。而玉敏有愁却不能表现出来,丝毫马脚都不能露,必须藏着掖着,陪着一店人嘻嘻哈哈。花奴李琳她们不时还会说起这事,会为玉敏庆幸,玉敏不得不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界来——表面如火,内心如冰。

2009年11月,我在《人居环境科学趋势论》中提出:“应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走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发展大科学,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之一;科学与人文交汇形成大人文,走向更高境界;大艺术也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再学习、再认识、再思考、再刮垢磨光(re-valuation),诸领域都各有特色,可称为“第一体系”。西方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体系,西方文明科学人文的成就,包括今天先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解决了很多重大问题,可称为“第二体系”,芒福德用一生完成了对西方城市化的积淀与覆盖。在经济建设、社会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问题广泛,内容繁杂,需要基于中国国情,培养人文关怀的品质,发扬科学创新精神,集古今中外之所长,集成创造,努力形成“第三体系”。

第三体系并无一定之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存乎一心”的创造。一些先驱者已经进行有关思想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如张謇的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张岱年提出“综合创新”,建筑上如梁思成提出“中而新”等。在钱学森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思想与大成智慧论,都是极有价值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与区域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大规模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城市病”、“区域病”由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等问题成为突出的矛盾。对此,我们要积极地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复杂的城乡建设问题,开展交叉研究,包括进一步加强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交叉研究,深化和丰富建筑学科与地理科学,为我国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理论与方法基础,推动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实在在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下面结合地理科学与建筑科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叉研究,提出三个具体建议。

四、脚踏实地,推进建筑科学与地理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交叉研究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动“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这一人居环境科学具体实践

人居环境科学是关乎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科学,关注民生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立足点,以人为本、安居乐业,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人居环境科学提倡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健康、绿色、幸福、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人居环境建设有两个基本的标准:一是保障基本的生存,二是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目前住房体制、房地产经营问题较多,房价暴涨不下,广大中低收入社会群体的住房短缺、贫富差距引起社会危机。即使在最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社会住宅,例如荷兰有42%,足见住房问题并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中低收入阶层需要依靠“有形的手”经营社会住宅(廉租房、保障性住宅等等)予以妥善解决。

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我们还有足够的智慧探讨其他资源配置方式,宜以多种试验探索解决住房问题管理新体制,包括与住房直接关联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审慎的再思考。此外,环境污染与交通安全等影响人类健康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人居环境科学进一步发展研究的重点。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旨在将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共同的目标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鉴于一时期来,我们一直以单纯追求经济、粗放的发展模式进行建设,消耗了大量环境社会成本,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日前已十分突出,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发展转型。这要求我们除了在理论战略方面作新的探索,还要在具体的、微观的层面有所推进,要努力以城乡为载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宜居的美好的居住环境。

总之,力求战略目标明确,行动计划切实具体,分步骤一一落实,与时俱进,持续不衰,不搞什么“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等急功近利的做法。

2.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中国城镇化进程,整体解决三农问题

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必须在城乡统筹的框架下,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曾经提出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设想:一方面,受全球化影响,世界城市(比如上海)、大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如苏南地区)不断兴起,这是全球化、全球贸易、全球交流的要求。农民进入到大中城市中去,促进经济进程中的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是中国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条途径尚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广大农业区域,包括发达地区的农业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还需要保持住大量的农业地带,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农业系统的平衡非常必要。因此,需要重点考虑县城—重点镇—集镇对农村区域的带动作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为“三农”设计新的生长点和均衡的发展模式。全面的整体的解决三农问题,在源头做到城镇化,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的、基本的内容之一。

县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建议在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对国土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进行综合协调,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3.重视空间战略规划,重新思考可能的新模式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要把分散的建设归纳到一个战略思想的高度,有战略思想才有战略规划,有战略规划才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珍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科学严谨地进行城乡空间规划是带有全局性的甚至决定全局的战略意义的工作。

在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选择。例如清洁饮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资源型重度缺水的北京,人均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300m3,水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难题;又如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北京市2009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401.9万辆,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218.1万辆,年增长25.1%;现正在逐步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也会有个尽头,因此自行车交通也应重新发展起来,城市街道体系应对新的需要进行重组。要反思目前的城乡发展模式,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理论,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空间模拟技术,以及多种数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城乡结构形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新模式。

1996年6月4日钱学森提出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大部门之一;1998年5月5日钱先生又提出《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2008年5月27-29日,香山科学会议第324次学术研讨会《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Exploration of an overall frame of system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讨论钱学森的现代科学体系。我曾经说过,钱先生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启示,对我来说最大的就是,他作为大学问家,给建筑科学在科学领域与学科体系中以独特的地位,这是真知灼见,恐怕也是除了建筑学专业人员外也十分罕见的,这些正是钱老思想的精华,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与今天从人居环境专业的角度去理解,结论是基本一致的,钱先生反复强调建筑科学的中心内容是人居环境,在1996年7月21日,钱学森提出“大大提高我们对现代人居及城市的认识。”当年9月15日,又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用建筑科学来建立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人居环境!”

目前,对人居环境似乎谁都理解,但谁也说不清楚,一般也不去揭示其深层的道理,以及存在于现象背后的科学标准、社会需求、文化哲理以及艺术形象等内涵。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可以较为自觉地对待一些新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人居环境中复杂事物避免以偏概全,机械地甚至武断地加以割裂,也正因此我们说人居环境是一个民生问题、发展问题、政治问题、世界问题和科学问题,对人居环境发展要有战略思考。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时代的主流,初步建立科学纲领,但前进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艰难的,但正确的认识,一旦为时代为社会所掌握,它的进展将是加速的。

猜你喜欢
人居科学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漫观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