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陈国富:《唐山大地震》不仅展现了亲情带来的勇气和希望,我更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唤起人们对于这种最宝贵的感情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这部电影本质的东西还是情感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家庭的力量。
记者:冯小刚导演从影片进入宣传期以来对徐帆的表演赞不绝口,作为这部电影的监制您觉得徐帆的表演如何?
陈国富:尽管当初为这部片子选角色时,我们对徐帆表演的效果已经有所预料,但当真正看到她的表演,所有的情感防线还是统统被冲垮,很真实,很感人。
记者:从《集结号》到《风声》再到《唐山大地震》,您将一连串新的电影类型推给观众,是因为对市场很有把握吗?
陈国富:干电影这么多年,判断的准确与否完全是凭直觉,这种直觉不是对数字的敏感,而是如果你跟我说这部戏在中国会有多少观众看,我听了就会精神一振。我老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观众来要求自己,想看一个什么样的电影,一个电影付出到什么样的程度,会让观众觉得这个电影值得去看,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如果都用这种理性去思考,你就得不断推陈出新、追求更高的工业化标准。这样是比较辛苦、比较累,尤其是当你想尝试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每次都要从零开始,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根本是停不下来的,只能不断去挑战,同时接受这个挑战。
记者:有没有发生过直觉判断下结果好像不太好的?
陈国富:也会有,但是比较少。有时候不见得是全然的失败,比如说我监制过的《20 30 40》,它的票房不是特别好,也去柏林电影节参加竞赛。但是我会对它后面没有在市场上发酵得很好带有一种负罪感吧。
记者:您觉得如果未来做大片的话,还有什么类型可以拍?
陈国富:未来中国影院的建设速度很快,银幕多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可能全部影院都上映同一部电影,多厅影院必然要求有更多电影选择,观众们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不能说每年只给他们看那一两部古装大片。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比较多的《非诚勿扰》这种片,不需要有那么高的票房,带有一点个人性质的、文艺的,喜剧味道的,有点浪漫、有点惊险的,这些类型都会出现。但是,现在的市场恶性循环得厉害,不能期待每一家都在独创,必须有个成功的例子,比如《风声》、《非诚勿扰》,这些效果不错,他们才会有信心试试相似的,整个市场就会丰富起来。
记者:据说现在华谊一部电影能否上马都是由王中磊、冯小刚和您来决定?
陈国富:华谊的老板们一直是比较支持我的,如果我说我觉得行,那么他们就会投资一部电影。假如说冯小刚有个题材,在他们思想有摆荡的时候,就算我自己也很忐忑,我那一票还是很关键,他们很信我,既然别人信任你,你是不是应该尽其所有相报?
记者:您监制过冯小刚导演的不少电影,我们都知道冯导拍片很有个性,你们合作是否顺畅?
陈国富:我跟冯小刚是朋友,当初也是他邀请我来内地加入华谊兄弟公司的。大家可能对电影监制并不了解,其实监制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人士,我会跟冯小刚聊电影素材,去拍摄现场看,提一些建议。有时我的想法跟冯小刚正好契合,就能影响到他,有时不对他的路子,根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当然,朋友之间交流会很顺畅。
记者:您怎么看待华谊唯一的王牌就是冯小刚?
陈国富:我觉得冯小刚还是王牌。刚开始我只是觉得他对我很诚恳,所以愿意一起合作,尽管很多时候不是很理解他的一些取舍,像《天下无贼》中打劫火车的戏(注:范伟名句“IP、ID、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一段),我觉得那场戏累赘多余,他一定也知道从作品的完整性来说那两场戏是不需要的,但他有一种和中国观众站一起的眼光,他觉得这种时候就应该让中国观众乐一乐。这些年来回过头看,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冯小刚这么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暂时是无法取代的,放眼看去,没有第二个了。
记者:那您又是如何看待他这次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表现?
陈国富:过去我不了解中国电影、不了解冯小刚的时候,我会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瞎打误撞,现在不觉得这是偶然,他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共同形成的。中国电影也因为有他,就显得比较有意思,因为他总是能出奇招。我相信中国观众要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一定又会被他吓一跳,如果是别的导演来拍,一定想着怎么整地震,怎么弄灾难片,可他不是,《唐山大地震》反正是超过我的理解范围,但我相信应该Ok的。
记者:您这些年的监制的电影都属于主流商业大片的概念,您有什么特别的套路吗?
陈国富:商业大片不一定非要什么套路组合,什么大场面,只要每个环节都到位,什么样的组合都有机会。
我希望它成为一个新的工业标准。
从以上的采访中我们发现,陈国富的确把电影当做一种产业来做,而在这条路上,他走得比别人更远一些,并且并不拘泥于自己的身份,就像他曾经说过:“我做电影一直喜欢追求创意,我们做《集结号》、《非诚勿扰》都没有重复别人。不重复是一种自我要求,但每次要另起炉灶,会很辛苦。对我来说,做监制还是做导演、编剧,都是表达对电影的喜爱。我并不特别热爱导演生活,当编剧、监制也可以。”这样的话语,在如今国内的导演圈里可以被看做是为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呀!作为一个导演居然没有激情,也并不是特别热爱,这可真是要不得。然而,实际情况是,做了编剧、监制的陈国富不仅很成功,在华谊上市之际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冯小刚是华谊最挣钱的导演,但是真正熟悉华谊的人会说,陈国富才是华谊维持高品质的最大保障。作为华谊的艺术总监,他以制片人的身份参与了华谊这几年几乎所有电影的拍摄,创造的票房累计起来已将近10亿元人民币。
陈国富与华谊的结缘很偶然,那时候陈国富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任职,因为公司准备在中国发展投资华语电影而有过多次与华谊的合作,就是这时,陈国富结识了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接触了冯小刚、何平,也开始了解这个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民营电影公司。其实那时候所谓的中国电影大市场还没有那么明显,他也不是一个投资人,在哪里发展并没有很大区别,便顺其自然留在了内地。从台湾来到内地是个不小的改变,但王中军、王中磊对他的信任让他一直留在了华谊。可以说这种信任是建立两者合作最关键的基石。
2002年,《双瞳》执导完成后,他成为“华谊兄弟”的电影总监制,先后监制了《可可西里》、《天下无贼》、《集结号》等系列作品,在当年填补了中国电影行业缺乏监制环节的空白。其实当时他也不知道监制需要做些什么,因为台湾也没有这样的工作。当时华语片所挂的制片人的名字,要么就是某个电影制片厂的,要么就是投资人指派的,而他们并不是真正明白电影制作的流程。
《唐山大地震》现场工作照
好莱坞电影公司有所谓的“Production Executive”,“执行制片”,他们一般是不挂名的,电影里也通常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负责和导演开会,负责和明星谈交易之类。但陈国富的工作并不是这些,或者说比这个更贴近电影更具操作性:剧本有意见他会提,演员组合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样片要看,连剪辑的时候陈国富也“有话要说”,不只是说,还特别多。这种工作模式其实从《卧虎藏龙》就开始了,陈国富与哥伦比亚合作的第一部戏就是《卧虎藏龙》,之后是徐克的一部戏,最后结束于周星驰的《功夫》。《功夫》之后,哥伦比亚暂时不打算在亚洲地区运作电影。这样的工作方式给了陈国富一些想法,同时印证了他的一些信念,在这几年和大陆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没有人在干这样的工作,于是他把这样的工作带到了华谊,暂时套用概念称之为监制。
如果一直拍手工艺电影、拍作者电影的话,就是导演决定一切,有没有监制也无所谓。但是中国电影正在产业化,市场加大,品质的控管变成电影生产里很重要的环节。那么,如果有人在很早的阶段就去预见投资、影片定位和最后结果,确认这三个点是否有逻辑上的存在性就会显得至关重要。这里必须要有一个人介于观众和制作者之间,建立一个检查机制。而监制所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在陈国富的工作流程中,一部电影的诞生是要经过无数次讨论的。上文的采访中提到,陈国富的一票对影片的诞生很重要。其实光这一票也并非全管用,只是多了这一票,并且得到重视的话,那么这一票很关键。这里要说的还是信任的问题。幸运的是华谊兄弟包括冯小刚等多位导演都很重视他的意见,在取得一致后,接下来就是定片子的规模,以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应该是怎样的分配比例,这些东西他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到了怎么组合,比如说,为了确保影片的商业价值,是不是要用这样的包装,公司也会参考陈国富的意见。因为往往,华谊出品的题材是极有突破性的意义,要保住电影本身的分量,就不能先去想包装的问题,而是要想怎么把片子拍得有诚意。当然诚意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在具体怎么做有技术的选择上,到底是往左还是往右,陈国富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事实证明,陈国富有理由为自己自傲。他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任职时,第一个项目就是《卧虎藏龙》,跟华谊兄弟合作5年有余,几乎监制了华谊近几年所有的代表作:《可可西里》、《功夫》、《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他与王中军、冯小刚建立了深厚的私交,证据就是,冯小刚近年所有作品,他是监制的不二人选。
有媒体称,最近一两年光线和陈嘉上、博纳和陈可辛,都是在效仿陈国富与华谊的合作模式,陈国富却说:“我们这个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不管有多少的经验,怎么归纳,到最后是没有公式的,如果开始套用公式的话就已经看到路的尽头。电影史上,每一次巨大的成功都是偶然的。比如说《泰坦尼克号》,它不仅类型是一个灾难片,拍摄的过程就是一个灾难。导演最后把他所有的分红、酬劳全压进去了,但他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他的成功跟他的冒险和不惜粉身碎骨的这种精神是合在一起的。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你只能学习,或者说去感染这种精神,不是说今天谁来、到哪家公司去就搞定了。今天我如果不是跟身边的PARTNER特别有默契,以及有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的话,我觉得这根本发挥不出来。”
陈国富的电影作品与电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