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飞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旅游学》是旅游专业学生进入专业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选择。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探讨该课程如何在教学目标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上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上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展示旅游世界的窗口、进入旅游殿堂的大门。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设想。
通过对其他院校《旅游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调研,结合自己对过去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发现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知识体系不完整,缺乏课程应有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法学、地理学、环境学、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知识框架是诸多学科理论在旅游活动这一特有主题下辐射和积淀的结果。作为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旅游学》一方面要体现基础性,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尽可能地展示旅游世界的全貌。以往的教学往往将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由此必然出现知识缺乏和与后续课程简单重复的问题,最终使得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体现出来。
第二,教材所反映的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最早编写的《旅游学概论》教材 (南开大学的李天元教授编著,2004年已出版第 5版)被各高校公认为权威教材,其他旅游学教材都深受其影响,从结构到内容基本上变化不大,缺乏创新。但此教材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以及旅游业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部分教材虽有创新但偏向于理论,研究价值大于教学价值,如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的《基础旅游学》。由于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由于传统的《旅游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被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对课程学习比较厌倦。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必然选择。
第四,教学局限于课堂,无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传统的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上,没有体现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能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空洞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因此,开展第二课堂,并与认知实习相结合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第五,作业方式死板,只强调综合分析,没有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偏重于结合教材内容的综合分析,作业缺乏挑战性,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改革作业方式才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各院校《旅游学》课程建设经验,结合三峡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对《旅游学》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旅游学》课程的讲授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背景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其基础性地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旅游学》是所有旅游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和基础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平台课程通往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旅游学》课程教学的作用体现在 6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三是了解旅游行业涉及领域;四是掌握旅游基础理论;五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六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我们将其归纳为《旅游学》本科课程教学的“六维目标导向”模式。
第二,按照“六维目标导向”模式确定《旅游学》的教学内容。以李天元教授主编的《旅游学》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 2版,目前为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材)为蓝本,参考其知识结构,将谢彦君教授的《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年第 2版,目前为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材)的最新理论引入到课程中来,将麦金托什编写的《旅游业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 8版,目前为大多数西方国家高校采用的教材)的教学内容借鉴到本课程中,并结合旅游业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整合成本课程的全新教学内容。
第三,按照“六维目标导向”模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探究式、讨论式、演示式、活动式和讲授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图教学中寓思于教、寓德于教、寓情于教、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课程教学设计如表 1[2-3]。
第四,按照“六维目标导向”模式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采取以下教学手段: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在第 1节课就给学生提供了参考书籍和期刊的名称以方便他们自主学习;查阅相关网络资源,在每一章节后都附有及时更新的网络资源供学生查阅;开展第二课堂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通过对旅游企业经理访谈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习;认识实习,在学期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通过走访旅游企业,考察企业发展的最新状况,积累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举办专家讲座,不定期地邀请业界专家开办讲座,使课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第五,按照“六维目标导向”模式,通过改革传统作业模式,以作业为纽带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作业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予以指导和改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以往很多课程忽略了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通过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加强作业环节,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将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结合起来,将单向填鸭式学习转变为多向沟通式学习,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学习结合起来,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结合起来。作业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复习题:以复习巩固课堂学习的课程重点知识为目的。
表1 《旅游学》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思考题:学生结合小案例,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完成,突出实践特色,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职业理想和目标。
第三,团队作业:学生分为小组完成,通过团队作业,锻炼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作业内容包括团队广告、模拟表演、采访调查和读书笔记。
按照“六维目标导向”模式推进《旅游学》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全新的教学目标。《旅游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学科结构等内容,掌握旅游、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组织、旅游市场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发展旅游业对东道主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能力方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尤其是通过课程学习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层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自觉树立较高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改革,使本课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常青、时代理念超前”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有以下 4个方面:第一,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为依托,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第二,以“六维目标导向”推进教材建设,实现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第三,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将第二课堂、认识实习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建立专门的《旅游学》研究网站,提供丰富网络资源并及时更新。
[1]郑宇飞,胡春梅.新时期旅游本科教育探索与实践[C].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出版社,2006:334-336.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出版社,2006.
[3]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