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园
先生于我,并非始终慈蔼。平原兄的纪念文章中提到。先生对子女和弟子“从不讲客套”,“不只一个弟子被当面训哭”。我就曾经是被先生的威严震慑过的他的学生。1978年重返北大,先生的那一班研究生中,被他一再厉声训斥过的,我或许竟是唯一的。待到有可能去体会那严厉中包含的“溺爱”,已是我再次离开北大之后。而在当时,却只是满心的委屈,还真为此痛哭过几回。直到毕业前,先生似乎都不能信任我组织“论文”的能力。一次在校园里遇到他,关于论文题目一时应答不好,竟被他斥责道:“连题目都弄不好,还怎么做论文!”那里正是北大后来颇有名的“三角地”,人来人往的所在。当时我必定神色仓皇,恨不能觅个地缝钻进去的吧。在护送先生骨灰回京的列车上,我才由闲谈中得知,先生当初是表示过决不招收女研究生的。我突然想到,那时先生听别人说起我的委屈和眼泪,是否也为他终于收下这个女弟子而后悔过?
作为导师。先生自然有他的一套治学标准,有时在我看来近于刻板:比如他对“论文”规格的强调,我就并不佩服,以为太学院气了。我并不打算忏悔我对于先生的冒犯,即使时至今日,我也仍然不能心悦诚服于他震怒时的训斥。在我看来,这震怒有肘实在不过出于名人、师长的病态自尊。先生在这方面也未能免俗。而他过分严格的9币长弟子界限。时而现出的家长态度,也不免于“旧式”。“五四”一代以至“五四”后的知识分子,有时社会意识极新而伦理实践极旧,这现象一直令我好奇。因而在先生面前聆教时即不免会有几分不恭地想:我永远不要有这种老人式的威严。然而于今看来,如先生这样至死不昏聩。保持着思维活力和对于生活的敏感。又何尝容易做到!
正是在北大就读的最后一段时间及离开北大之后,我与我的同学们看到这严于师生界限、有时不免于“旧式”的老人,怎样真诚地发展着又校正着自己的某些学术以及人事上的见解、看法。“活力”,即在这真正学者式的态度上,而严于师生分际的先生,对于后辈、弟子的成绩,决不吝于称许。毕业之后,我曾惭愧地听到他当众的夸赞,更听到他极口称赞我的同伴,几近不翟余地。他一再地说钱理群讲课比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位老先生效果好,用了强烈的惊叹口吻;说到陈平原的旧学基础与治学前景时,也是一副毫不掩饰的得意神情。我从那近于天真的情态中读出的,是十足学者的坦诚。正是这可贵的学者风度、学人胸襟,对于现代文学界几代研究者和谐相处、共存互补格局的造成,为力甚巨。我相信,十余年间成长起来的“新人”,对此是怀着尤为深切的感激之情的。
我已记不大清楚是由什么时候起,在他面前渐渐松弛以至放肆起来的。对着不知深浅放言无忌的自己的学生,先生常常含着烟斗一脸的惊讶,偶尔喘着气评论几句,也有时喘过之后只磕去了烟灰而不置一辞。然而先生自己也像渐渐忘却了师生分界,会很随便地谈及人事,甚至品藻人物,语含讥讽。他有他的偏见、成见,我不能苟同;行事上也会有孤行己意的固执。但我想,这也才是活人的爱恶吧。我还留心到即使在彼此放松、交谈渐入佳境后,先生也极少讥评同代学者,这又是他的一种谨慎,或日“世故”。先生并不属于“通体透明”的一类——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过以及目下是否还会有这类人物。先生是有盔甲的。那俨乎其然的神气,有时即略近于盔甲。在一个阅历过如此人生、有过这样经历的人,这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先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毕竟又是他“丢盔卸甲”的那时刻。坦白地说,我乐于听先生品评人物,即因为当这时最能见先生本人的性情。而先生,即使有常人不可免的偏见,却更有常人所不能及的知人之明。记得某次他对我说,有时一个人处在某种位置上,就免不了非议,并不一定非做了什么。我于是明白,对于先生,有些事,已无须乎解释了。还听说先生最后参加苏州会议期间,私下里谈到一位主持学术刊物编务的同行,说他“完成了他的人格”,在场者都叹为知言。据我所知,先生与那位同行,私交是极浅的。
常常就是这样,先生信意谈说着,其间也会有那样的时刻,话头突然顿住,于是我看到眼神茫茫然的先生。我看不进那眼神深处,其问亘着的岁月与经验毕竟是不可能轻易跨越的。然而那只如电影放映中的断片。从我们走进客厅到起身离去,先生通常由语气迟滞到神采飞扬,最是兴致盎然时,却又到了非告辞不可的时候。我和丈夫拎起提包,面对他站着,他却依然陷在大沙发里,兴奋地说个不休。我看着他,想,先生其实是寂寞的。他需要热闹,尽兴地交谈,痛快淋漓地发挥他沉思世事的结论,他忍受不了冷落和凄清……
(节选自《王瑶和他的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王瑶(1914-1989),山西平遥人。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等。
②赵圆,1945年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艰难的选择》等。
思考题
1《王瑶先生杂忆》是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作者对导师的悼念选材很杂,着重表现先生给人全方位的、看似矛盾的印象、感受。本文的选材侧重写王教授的哪些特点?
2赵园的文章,不着意堆积情感而情真意切,少了些文学性的描摹却又不乏即兴式的感悟,全方位、多层次地表现人物。感受到她的这种写作特点,你可以写一篇这样的散文吗々
(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徐鋒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