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雪梅 张伟红 张 敏
(1.青岛市中心医院护理部, 山东 青岛 266042; 2.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 山东 泰安 271000)
2009年1~11月,我们对60例产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临床资料
本组产妇120例,年龄23~40岁,均为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产妇均身体健康,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同期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进行分室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常规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按需哺乳、合理添加膳食。实验组采用对产妇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和乳房护理干预(热敷、按摩、挤奶)。通过发放产后母乳喂养调查表和临床护理观察,分别对两组产妇在产后有效母乳建立时间、乳汁分泌时间、泌乳量充足时间、乳房胀痛等方面进行比较。
1.3护理干预
1.3.1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采取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由有经验的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指导,告知产妇不良的情绪可影响乳汁分泌,嘱产妇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足够营养,对保持泌乳有促进作用[1]。产后引导产妇放松练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情感联系,如说话、抚摸、亲吻等增加母子感情。让新生儿在产妇身上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早接触、早吸吮能促进泌乳素的分泌,使乳房早泌乳[2]。早吸吮可强化新生儿的吸吮能力,让新生儿适应和习惯妈妈的乳头。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和按需哺乳。对照组采取与母婴同室产妇常规健康教育。
1.3.2乳房护理干预 实验组从产后半小时开始进行乳房护理,2次/天,20~30分钟/次。从产后第1天到第4天由责任护士床边指导,上午、下午各一次,直到产妇和家属学会为止。操作方法:先用温度为40~50℃的热毛巾,热敷双侧乳房3~5分钟,以产妇不感到烫为宜,然后用双手的拇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从乳房根部顺着乳腺管的方向进行疏通、按摩,时间为5分钟,最后再进行挤奶。操作前应准备好已消毒的量杯,挤奶时,将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距乳头根部上下方2厘米处(乳晕周围),用拇指和食指的内侧向胸壁处有节奏地挤压和放松,把奶汁挤出。挤压乳晕的手指不应有滑动和磨擦式动作,以免损伤乳房皮肤。在进行此操作时不应引起疼痛,否则为方法不正确。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待乳房出现肿胀时再给予护理。
1.3.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比较 见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充足时间比较 见表2。
3.1影响泌乳的原因 产妇由于妊娠期、分娩期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恐惧、焦虑,情绪的变化,尤其是初产妇,极易造成泌乳功能失调,影响乳汁分泌,特别是最初几天,如何保证足够的乳汁分泌是关系到母乳喂养能否成功的关键。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开始泌乳时间比较
表2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充足时间比较
3.2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产妇与家属的参与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更能调动产妇和家属的积极性,提高长期的纯母乳喂养率和护理服务满意率。母婴健康知识涉及产妇的卫生、营养、休闲、活动、心理及新生儿的护理、母乳喂养等。鼓励家属对产妇的理解、支持、帮助,使其出院后可在母乳喂养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帮助,使产妇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取得满意效果。
3.3频繁有效地吸吮 泌乳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有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催乳素在泌乳的启动和维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泌乳是通过依靠吸吮刺激,使垂体催乳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导致催乳素的反应增加[3]。持续频繁有效的吸吮是保证产妇有足够乳汁的关键,基于母婴双方具有的神经生理反射功能,新生儿不定时、频繁地吸吮乳头是刺激乳汁分泌的动力,吸吮次数、强度、持续时间与乳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早接触、早吸吮能促进泌乳素的分泌。
3.4乳房护理干预对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 通过乳房热敷、按摩和挤奶护理干预的刺激,使感觉冲动从乳头传导至大脑底部的垂体前叶,反射性地引起催产素和催乳素分泌,催产素使包绕在腺泡外壁的肌细胞收缩,从而将腺泡中的乳汁挤入导管迅速传到乳头而射出。通过乳房护理干预可促进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时间提前,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4],使分泌乳量增多,产妇的乳房胀痛明显减轻,乳房肿胀发生率降低,效果满意。
[1] 尤丽艳,陈秀霞. 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指导体会[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39.
[2] 杜杏芳,刘晓荣,吴西英.母婴同室健康教育的体会[J]. 护理学杂志,2000,15(6):381.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88.
[4] 赵玉芳,秦瑛,金得燕.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乳房护理干预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