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

2010-01-23 05:36孟钊兰张小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准备金中央银行传导

孟钊兰,张小丽

(兰州商学院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一、引 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准备金等政策的运用,影响货币投放与贷款投放总量,治理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货币政策要经过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及企业和居民这三个环节传导到实体经济,在传导过程中货币市场发展的相对不均衡、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企业和居民是否理性预期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主要包含两个传导过程:上游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下游是金融中介机构行为传导到厂商的行为。一般来讲,当中央银行运用了货币政策工具后,货币政策能否快速传导,就取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传导行为了,因此,商业银行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国有控股银行在2009年6月末的总资产为364 425.35亿元,占到了金融机构总资产的66.19%,总负债为353 609.85亿元,占到了金融机构总负债的65.9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然垄断着我国的信贷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总和尚不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一半。因此,我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传导到实体经济的。

二、商业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因素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时间最早,作用效果最为明显,是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目标实施过程中首选的政策工具,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影响信用创造规模,从而引起实体经济的扩张或紧缩。然而,在我国,货币政策通过准备金率的传导渠道是不顺畅的,这是因为:

1.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影响了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中的传导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对准备金账户一般不支付利息。如果对准备金账户不支付利息,则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就存在机会成本,因而在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要求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将尽量减少准备金账户余额,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反之,如果对准备金账户支付利息,则在经济繁荣期不会看出有何弊端,但是一旦经济走入下行轨道,银行在风险较大的贷款业务与无风险的准备金存款间的倾向性就相当明显。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时,商业银行却将更多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获得无风险收益;而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由于商业银行有多余的超额准备金做后盾,中央银行试图通过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来达到控制商业银行货币派生能力的效果就十分有限,商业银行甚至有充足的余地与中央银行反向操作,导致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总量。 2.商业银行为弥补流动性不足而向中央银行借款,影响了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时陷入流动性不足境地的商业银行会向人民银行借款,暂时渡过难关。通过图1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存款准备金率与向央行借款之间的相关关系。由图1可知, 2003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增长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现象,因此央行在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1%,而该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负债也创下近几年之最,达到2 610.7亿元。2004 年,央行继续提高了0.5%的存款准备金率,而该年虽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负债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直到2005年,央行没有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宏观经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负债才大幅度下降,不过,随着我国进入加息通道,2006 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负债又大幅回升。2007年,为了遏制国内通货膨胀,熨平经济波动,中央银行将实施多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换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当年,中央银行10次变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变动准备金率最频繁的一年。同时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款也达到了2 923.1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使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至最小,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次调整存款准备率,并且在2008年12月5日,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呈下降趋势。

图1 存款准备金变动幅度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

综上所述,当货币当局收紧银根,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候,目的是使得投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减少,从而熨平经济出现的波动。如发生通货膨胀时,央行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回笼货币。但央行提高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会想方设法向中央银行借款应付自身流动性不足的困境,这导致信贷投放居高不下,严重削弱了准备金政策作用的效应,大大地阻碍了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中的传导。

(二)银行贷款投放

通过改变对银行体系的资金注入量,政策制定者可以影响银行体系提供贷款的能力和意愿,这被称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基本模式为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储备减少,银行储蓄减少,银行贷款减少,投资下降,产出下降。反之亦然。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主要体现在:如果中央银行提高贷款利率水平,企业和居民的借款成本上升,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上升,银行的放款能力下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下降;如果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如发行央行票据,则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减少,银行的放款能力下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下降,见图2。反之亦然。

资料来源:转引自陆前进、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270页.

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在理论上如图2所示那样传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令货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全部作用。

1.信贷分配的不均影响信贷渠道的畅通

在我国,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在各种融资活动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境地,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强但信贷可获性差。大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并且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而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信贷的支持。而且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得到了银行的信贷支持,当央行的货币政策由松转紧时,商业银行首先将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取消或减少。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不同性质企业之间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这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很难通过商业银行全面地传递到实体经济,货币政策效果也大打折扣。

2.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实行银行信贷的集权式管理,通过大规模上收贷款管理权限,将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商业银行这种对基层行的信贷集权化管理,基本属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这种几乎没有考虑基层行实际情况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从而使贷款集中于总行、一级支行所在的大城市,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传导至基层地区,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三)居民储蓄存款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业务,以2009年9月为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占到其总负债的88.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43.9%。通过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可以看出,无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都在不断增长,表面看似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的关系不大,但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却与实际利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当实际利率上升时,居民储蓄额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在经济过热时,央行通过提高利率,使得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回笼了流通中的货币,减轻了通胀压力;当实际利率下降时,居民的储蓄额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较小,利率的降低使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流出银行体系,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过去那种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丝毫没有影响的现象已有所改观,货币政策的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相关性只是建立在储蓄增幅始终为正的基础之上,在利率水平始终不高,甚至为负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储蓄总额不降反升,这在成熟的市场国家是难以想象的。这样,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对商业银行储蓄存款额的影响传导到实体经济。

(四)金融创新

1.金融创新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预测性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M0、M1、M2。M0为流通中现金,M1为M0+企业活期存款,M2为M1+准货币。M1作为现实社会购买力与M2作为潜在社会购买力被货币当局作为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

一般而言,金融创新的发展必将导致货币供应量各个层次的扩大,金融创新越多,货币的定义和分层就越复杂;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重新修订货币层次的必要性就越大;金融产品越丰富,各层次的货币之间转换就越迅速,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就越强,各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就越模糊,在现实中就越来越难以区分M1与M2,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 并且放大了货币乘数,使货币当局难以迅速获取和准确预测真实、准确与完整的相关金融数据。例如:银行卡业务。在现有的货币层次划分中,银行卡存款只统计在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准货币”之中,流动性不强。但现实状况是,银行卡项目下的活期存款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支付和结算工具;而且,发卡银行向信用卡持有者提供一定的循环信用额度,是随时可以动用的支付手段, 动用之前未计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是一种潜在的购买力,而动用之后就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这就使得银行卡业务项目下的投机性货币持有和交易性货币持有之间的界限不再严格和清晰,两者之间的流动性差异缩小,这无疑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和货币层次M1与M2的准确划分产生了冲击。同时,金融创新放大了货币乘数,影响了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2.金融创新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给传导机制带来负面效应

货币政策时滞包括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是指货币当局决策的时滞,后者是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过程中的时滞。一方面,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运行更加繁杂多变,资产更具流动性,价格也更具易变性,分散了货币当局的注意力与控制点,影响了货币当局的正确抉择,加大了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业务大量交叉,新型金融工具的运用与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利率与汇率政策的传导更具有不确定性,传导时间更难以把握,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外在时滞,给货币当局对传导效应的准确判断带来较大困难。

三、完善商业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率水平,并逐步降至零息存款

金融机构缴存低息或无息准备金存款,实际上是存款机构为中央银行提供交易结算服务、发挥监管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承担了部分成本,所以准备金利息通常很低,而且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对准备金不支付利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承担了调整信贷结构的任务,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虽然这几年准备金利率大幅下调,但仍然高出存款利率。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62%,超额存款准备金为0.72%,而居民活期存款利率为0.36%,这样的利率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助长了商业银行的套利行为,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财务成本,加大了中央银行的财务约束,不利于中央银行贯彻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原则,干扰了基础货币的调控。因此,对于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有必要进行改革,逐步降低利率,最终至零付息。

(二)斟酌商业银行贷款请求,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为了解决商业银行对“最后贷款人”的过度依赖,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1)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央行应逐渐缩小再贷款比重,把央行贷款利率水平调整到货币市场利率之上;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困难,必定首先将目光投向货币市场,或者变现流动性资产,从而使央行成为商业银行获得流动性的最后渠道。(2)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在最后贷款人前面加筑一条防线,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安全网的安全系数,还可以使中央银行回归其“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三)构建合理完善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收益和风险往往是其作出决策的天平的两端,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或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实施了信贷权限管理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的实施却不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贷款而达到控制实体经济中过多的货币的时候,由于基层经济中获得的贷款数额有限,从而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基层经济中效果较差;反之,如果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央行试图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时,因为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体制,基层经济实体置身于货币政策的调控之外。正因为如此,才为民间资本的活跃提供空间。而活跃程度异常的民间与地下资本又给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刚性的表象原因是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环境。但真正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在实际储蓄利率为负时,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但总额还是增加了,这是因为虽然明知负利率,但是居民储蓄的用途具有刚性,比如供子女上学、住房、医疗保障等。同时也说明居民没有比储蓄更稳健的投资渠道。2007年10月份居民储蓄的增幅放缓,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我国股市的火爆,但是股票市场对于大多数中国居民而言,还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散户从股票市场投资增值保值的少之又少。由此可见,要真正地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问题,一定要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居民的钱敢花了,货币政策的利率调节方式才能真正起作用。

(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

金融机构创新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要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但基础货币永远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因此,必须重视并正确处理好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和金融机构追逐利润最大化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市场、风险、效益与引导、促进、规范之间的关系,同时改进和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可在原有货币层次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调整,以使中央银行更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经济波动。

[1]滕 珊.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扭曲与政策效果的弱化——基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视角的研究[J].软科学,2008,22(4):64-67.

[2]陆前进,卢庆杰.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郭田勇.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李安勇,白钦先.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 刘丽萍.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分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9-21.

[6]刘 杰,庄业亮.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 中国商界,2009,(6):33-34.

[7]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2009,(4):33-37.

[8]张新华,胡志丹.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8,(6):192-193.

猜你喜欢
准备金中央银行传导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神奇的骨传导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中央银行纸币(壹)》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