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数数 龚德平 何全锋 张生斌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荆州 434020)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3经过二年的湖北省大麦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408.85kg/667m2,比对照鄂大麦9号增产13.1%,连续2年居第一位,表现丰产性、稳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2009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9006,为了探索该品种的最佳密度、最适播期和最佳施肥量以及三因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特进行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量的试验,为鄂大麦13在大面积生产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于2007至2008年在荆楚种业太晖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3。
采用3×3双因素复合拉丁方设计,三次重复,小区长3.33m、宽2m,8行区,行距0.25m。设计施肥量三个处理,分别为A1:施纯N 5kg/667m2;A2:施纯N 8kg/667m2;A3:施纯N 11kg/667m2。纯N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密度设三个处理,B1:基本苗12万/667m2;B2:基本苗15万/667m2;B3:基本苗18万/667m2。于10月29日播种。
分5个处理,C1:10月22日播种,C2:10月29日播种,C3:11月5 日播种,C4:11月12日播种,C5:11月19日播种,以鄂大麦9号10月29日播种为对照(ck)。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设置同上。鄂大麦13设计基本苗15万/667m2,鄂大麦9号基本苗15万/667m2,施肥量为施纯N 8.5kg/667m2。
密肥试验产量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施肥水平、密度、施肥量(A)与密度(B)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播期试验产量结果方差分析,F=9.65,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播期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
不同施肥量与密度产量结果见表1。施肥量以A2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398.9kg/667m2,A1处理次之,389.4kg/667m2,A3处理最低,379.1kg/667m2,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析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成穗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小,穗粒数不同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千粒重则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见表2)。
表2 不同施肥量与密度的产量构成因素
由表1可知,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小,B3处理产量略低,产量变幅为383.1~392.4kg/667m2。分析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千粒重亦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鄂大麦13各播期平均产量366.2~410.1kg/667m2,以10月29日播种(C2)产量最高,比鄂大麦9号增产13.8%,增产极显著;11月5日播种产量亦较高,408.1kg/667m2,比鄂大麦9号增产13.2%,达极显著水平;10月22日播种平均产量396.0kg/667m2,比鄂大麦9号增产9.9%,增产极显著;11月12日、11月19日播种则产量降低较为明显,平均产量386.7kg/667m2、366.2kg/667m2。
分析各产量构成因素,成穗数随播期的推迟而明显减少;穗粒数除10月22日播种偏低外,其它各播期间差异较小,但各处理穗粒数均高于对照鄂大麦9号;千粒重则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变幅为42.5~40.3g,对照千粒重43.0g。
不同播种期播种成熟期有较明显差异,10月29日播种的鄂大麦13比同期播种的鄂大麦9号早熟1d,10月22日播种的比鄂大麦9号早熟3d,其它播期比对照迟熟1~3d。
表3 不同播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本试验结果表明鄂大麦13在栽培上具有较好的弹性,有利于该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 鄂大麦13在需肥方面不严格,无论低、中、高肥,其产量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高肥水平下易发生倒伏,生产上以中等施肥水平为宜。
2) 鄂大麦13在不同密度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基本苗以12~15万/667m2为宜。
3) 鄂大麦13播期弹性较大,在 10月22日~11月5日播种,其产量均在400kg/667m2左右,比鄂大麦9号增产9.9~13.8%,至11月12~19日播种产量仍比鄂大麦9号(10月29日播种)增产。为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避免后期倒春寒等不利天气的危害,北部麦区以10月15~31日、南部麦区以10月25日~11月上旬为适宜播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