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俊,王冠波,焦广霞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城市宜居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David.L.Smith所著的《宜居与城市规划》,主要从物质和环境角度定义了宜居性的内涵[1]。国内学者吴良镛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2]。之后,宁越敏建立了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20项指标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 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3];张文忠从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4]。以上研究针对单个城市,对政府改善地方城市人居环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多个城市间进行实证研究,更具有修正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适宜于多城市比较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比较,为进一步修正评价体系提供实证基础。
中原城市群是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九个城市。这一区域土地面积5.87万km2,人口3872万,分别占河南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
在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①以人为本和科学性原则。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注重其实效性和科学性。②整体性与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相关要素,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又要避免各指标外延的相互重叠。③典型性和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指标,同时指标尽可能采用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 以利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④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考虑可操作性原则,即易于数据收集、易于量化、具有可评价性等特点。
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宜居城市评价现状和指标选取的原则,该次评价选取城市居住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经济水平和城市社会文化、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5 大综合指标26 个单项指标,构成评价中原城市群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图1)。因城市社会安全因素数据难以获取,无法量化评价,故未作讨论。
图1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5]。首先,利用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该评价运用了1-9 标度方法(表1)。
表1 层次分析法1-9标度含义
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相关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然后用和积法进行计算,得出各层次指标权重。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可能对评价指标权值的合理性产生误差,这就需要检验构造的判断举证所求出的特征向量是否合理,从而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1)
(2)
(3)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同样,可以求出其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根据判断矩阵阶数N的值,RI取值见表2。
其中,评价因子层的最终权重,等于其对应的准则层权重乘以其对应于准则层的权重。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使用辅助公式:
(4)
通过和积法计算,得出各层评价因子权重,见表3。
表2 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
表3 城市宜居性因子层评价指标的权重
宜居城市26个评价指标数据,来自相关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和《河南统计年鉴2007》。
由于各指标评价因子的原始数据、类型和来源不尽相同,且数量级相差悬殊而无可比性。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公式为:
当指标值越大越好时:
(5)
当指标值越小越好时:
(6)
式中:Si为因子层指标的标准值,可采用中原城市群相关数据的平均值,亦可采用相关标准参考值,本研究采用相关标准参考值(参考表4)[6];Pi为因子层指标的现状值;pmax为所选城市指标中最大值乘以1.05;pmin为所选城市指标中的最小值除以1.05。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宜居性得分(Vi),是根据它所包含的因子层26个指标,在经原始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的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总,计算公式为:
(7)
式中,Fi为某因子经层次总排序后的权重;Qi为经规范化处理后的某因子的得分。
经过计算得出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的宜居性评价得分,见表5。
表4 城市宜居性评价因子规范化处理参考值
表5 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的宜居性得分
3.2.1 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宜居程度最高,但绝对得分不高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知,郑州(0.625)其宜居程度在中原城市群中最高,但绝对得分不高,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郑州市在城市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改善人居环境,截至2006年底,郑州先后投入资金50594.39万元用于改善人居环境。有400多个小区和单位人居改造完毕,社区功能等六项治理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全市示范社区达到63个,一类社区达到321个。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龙头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较快,起到表率作用。从宜居性得分来看,绝对数值不高,表明郑州市跟先进城市比较,人居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3.3.2 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宜居度差异不明显,整体宜居度不高
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宜居性差异较小,宜居度最高的郑州市和宜居度最低的开封市差值只有0.284,而其他城市得分差别不大,集中得分在0.4~0.6之间,中原城市群整体宜居度不高。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其他领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区域协调机制,影响了中原城市群人居环境建设的效率。
3.3.3 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宜居性的关键因素
从层次分析法的过程和权重来看(表3),相关专家意见,更侧重于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中原城市群宜居度的影响;从评价因子层单个因子来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医疗条件是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宜居性的核心因子。这跟中原城市群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目前住房和医疗仍然是城市居民面临最大的问题。
宜居城市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宜居性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也为城市宜居性评价带来了难度。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构建了宜居性评价体系,有一定时效性,也为类似区域提供评价参考。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宜居性评价,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首先,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宜居程度最高,但绝对得分不高;其次,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宜居度差异不明显,整体宜居度不高;再次,城市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宜居性的关键因素;最后,本研究城市宜居性采用标准参考值有利于区域内外比较研究。
[1]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2.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宁越敏.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1999,23(6):15-20.
[4]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30-34.
[5]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