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记者 罗京生 图/丸子
么正杰是个低调的人,担任中国游泳队总教练以前,媒体上很少能够看到他的名字。他通常回避记者,如果你找到他,他会说:“你还是去采访某某教练吧,他的故事多。”笔者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前不久,他总算答应接受我的采访。在国家训练局游泳馆办公室里,我俩长谈了一个多小时,使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
么正杰承认自己低调,他说这里面固然有性格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竞技体育这个职业打下的烙印。
么正杰说:“我干了一辈子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特别快,胜利没有到手,不能算胜利。拿游泳来说,运动员手没有触边,比赛就没有结束,变数就依然存在,这样的例子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真是太多了。奥运会、亚运会,我们都有过一直落后对手,但在触边的一刹那反超对手百分之一秒的事例,也有一直领先对手,但在触边一瞬间被对手反超的。就算你拿了冠军,还有下一次比赛,你还要考虑下一次怎么比,能不能继续拿冠军。”
2005年全运会,么正杰的弟子、北京选手陈柞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49秒56的成绩夺得冠军,同时还成为亚洲第一个突破50秒大关的选手。时隔5年,么正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对陈柞的表现仍然赞不绝口:“他游得实在太漂亮了”。但是说到自己当时的感受,他又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兴高采烈。“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是在诠释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思想,所以我也很高兴,但也就是那么短短的一小会儿吧。一走出游泳馆,我的心情就平静下来,脑子里想的也是以后比赛的事,想下一个目标,以后怎么练。这就是竞技体育,没有终点,你还要继续干。”
么正杰说:“我从事竞技体育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冠军头上的光环是最靠不住的,今年你是冠军,明年也许就是别人的。我亲眼目睹许多人拿了全国冠军,又看着他们丢掉了全国冠军,所以我不敢有丝毫张扬和松懈,说我低调,或许就是这种经历在我身上打下的烙印。”
与么正杰谈执教,他会经常提到“灵感”这个词,让人印象深刻。
1982年,从国家队退役的么正杰走上教练岗位,曾先后在穆祥雄和穆祥豪小组中担任助理教练。1984年,为备战洛杉矶奥运会,穆祥豪等老教练率领中国游泳队一线队员赴美国进行适应性训练,么正杰留在北京指导男子中长距离组二线队员训练。他在训练中采用分段训练法,重点增加训练的强度负荷,如把1500米自由泳分成15个100米,让队员每周练三次、每次2-3组,开始是1分30秒包干,然后到1分15秒包干,最后到1分10秒包干,同时配合每周一次3000米或6000米的超长距离游。在当年年底于上海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上,么正杰小组的队员包揽了男子1500米自由泳前三名,而且打破了亚洲和全国纪录,把这个项目的成绩一下子提高了30多秒。
么正杰说:“赛前我已预料到队员们的成绩会有提高,因为他们在分段游训练中,从开始游1分30秒包干都吃力,到后来提高到1分10秒包干能游到1分1秒左右,说明他们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我没想到他们比赛成绩提高幅度这么大。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指导队员训练,结果一炮打响。要说这个结果对我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肯定了我当时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手段是正确的,用当时中国游泳队领队王法成的话说就是:‘老么,这一步奠定了你作教练员的基础。’”
么正杰说:“我的起步还算顺当,28岁当教练,30岁就找到了感觉。”我问他这个“感觉”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一种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有时候,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还是靠教练员的感觉。菲尔普斯的训练计划都是公开的,刘翔的训练计划我们也能看到,但是看了没有用,你没有那种灵感,光照抄照搬,培养不出一个菲尔普斯来。指导运动员训练需要一种灵感。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才能都不一样,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条件随时调整自己的训练安排。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语言沟通很重要,但在很多场合,你无须与运动员交谈,甚至运动员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你只要看一眼运动员的动作,他们的眼神或表情,就知道应该给他们添什么,减什么,这里面起作用的就是灵感。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应该是一个有灵感的人。”
中国游泳队的历任总教练都是十分有特点的人:穆祥豪,计划严谨;陈运鹏,勤于钻研;而么正杰,提倡教练员写不出(训练)计划,求变。
罗马奥林匹克游泳池触动了么正杰的沧桑之感,也让他联想到他的最后使命,即伦敦奥运会。
么正杰说:“现在国家队中有不少从地方上来的教练,他们都具有才华,获得过成功,否则也到不了国家队。所以我在队里提倡教练员写不出计划,至少在电脑前憋几个小时。我同他们讲我的体会。我写训练计划时,很难从自己过去带世界冠军、全国冠军的思路中跳出来,它们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潜意识。提倡写不出计划,就是要求变,突破过去成功经验对你训练理念的封锁。教练员与队员的沟通,除了语言,就反映在训练计划上。如果你的计划一成不变,八周计划,来来回回都是老一套,队员练了两周,他就不再需要你了,他自己都知道怎么练了,还要你干啥?你当教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变,咬着牙也要变。对于每一个教练员来说,过去成功的经验都是一种潜意识,闭着眼睛也会走,而且不会走错,但要改变一下就难了,难就难在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教练写不出训练计划,他就要动脑筋,认真去琢磨,想运动员是什么情况,我可以运用什么训练手段,突破了,就是一个提高。”
么正杰用外籍教练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说:“北京奥运会前,我们请来奥托的教练帮助执教,其实我们研究过这些外籍教练,他们很多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没当过运动员,有的是油漆匠、有的是送比萨饼的,还有的年轻时候划过船,稍微会点游泳,后来潜心研究游泳,当了教练。不像我们,个个是科班出身,开始当运动员,拿过全国冠军,打破过全国纪录,然后上学,再回来当教练。正因为他们没有这种经历,缺少亲身体验,所以他们都很钻研,对数据的要求比我们严谨,条条框框也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去年么正杰率队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国队一共夺得4枚金牌,媒体称之为大胜。身为总教练,么正杰多次面对媒体,就赛事进行评说,但是记者们都忽略了他个人的感受,那与成绩无关,而是旧地重游触发了他的沧桑之感。
么正杰说,1994年他曾随中国游泳队在同一个游泳池里比赛,那一次也是世界锦标赛,中国游泳队一共拿到12枚金牌,那是中国游泳的一个高峰时期,所以他对这个游泳池特别有感情。当时他作为队里的年轻教练,曾在观众席上用摄像机给运动员摄像。想不到15年之后,他又来到这个游泳池比赛,只不过身份变了,成了总教练。“我看了场地、看台,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重新粉刷了一下,显得更干净一些,但我心里挺有感触,觉得有些沉重,压抑。我想,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就是15年。当年来这里时,我在队里仅仅是年轻教练中的一员,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来了。”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罗马奥林匹克游泳池触动了么正杰的沧桑之感,也让他联想到他的最后使命,即伦敦奥运会。 对于世锦赛的4枚金牌,么正杰并不象媒体那么乐观,他认为4枚金牌中有两个不是奥运项目,另外两个奥运项目又全是接力,“我们四个人都发挥了各自的最好水平,加在一起才领先人家0.38秒,如果一个人出现一丁点的闪失,金牌就拿不到了,所以我仍然感到有压力。”
但是么正杰也坦言,他的压力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中国游泳队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对中国游泳项目今后的发展以及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而对我个人来说,成绩好与差,意义不是很大。由于年龄关系,这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了、应该说年轻教练们将肩负着比我更大的压力和更远大的理想目标。但从中国游泳队的荣誉,以及我的运动生涯、教练生涯来说,我也很想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务实、低调,喜欢动脑筋且感情丰富,这就是么正杰,中国游泳队的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