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伟(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游泳系)
四川省竞技游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以金浦为代表的一批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但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四川竞技游泳开始滑向低谷。2008年十月,四川省体育局甚至宣布将退出于次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四川竞技游泳走到了历史最低点。要想使四川竞技游泳走出低谷,开创新的辉煌,我们就必须从四川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抓起,从而有人可选,有人可用。
我们于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举行期间,对四川青少年游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运动员数量与质量、教练员数量与质量、场地情况、管理与竞赛等方面的情况。
四川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年来建立了地市州业余体校—省游泳学校—省体工队的三级训练网。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育制度的改革,四川省竞技游泳训练网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5年,四川省游泳学校在体制改革中停止招生,社会力量开始大量参与到青少年游泳的培训中来,社会上陆续出现了数量众多、规模不等的游泳学校、俱乐部和培训班。其中有些游泳学校、俱乐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部分运动员还在近两年举办的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个别运动员更是进入省队参加集训。
然而从当前的整体状况来看,四川省竞技游泳的后备人才培养还是以各地市州体校培养为主,社会兴办的游泳学校、俱乐部培养为补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力量兴办的游泳学校、俱乐部因收费较高,大部分家庭很难长期坚持。
教练员的水平和态度决定了运动员能达到的高度。我们通过对2008年四川省游泳比赛参赛教练员的情况来看,四川省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员的平均年龄为36.6岁,其中30—39岁、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教练员共占教练总人数的70%,他们的平均执教年限为10.3年。从年龄层次和执教年限来看,四川省业余体校游泳教练员的年龄层次分布合理,且这些教练员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
从教练员的来源来看,省队退役运动员、业余体校队员和体院毕业学生各占教练员人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世界游泳水平快速发展,游泳技术、游泳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要想跟上世界游泳的发展脚步,就要不断学习世界先进国家与我国先进地区的经验。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90%左右的教练员认为自己需要培训,但是缺乏信息来源。异地训练、比赛交流、培训是教练员获取信息,更新观念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四川省很少组织业余体校的游泳教练员进行培训,因为异地训练的费用较高,业余体校难以承担,而外出比赛也仅有个别教练员有机会出去参加。训练观念的落后导致青少年训练走了很多弯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是提高四川省青少年游泳水平的必要前提。
家长让孩子参加游泳训练的目的
游泳是水上项目,恒温的游泳馆是系统训练的必要保证。在四川省的18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中,开展游泳业余训练的地区共有16个,但有室内恒温游泳馆的地市州仅有7个,部分地区的室内游泳馆是非标准的场地,且冬天不加温,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
从对四川省各业余训练单位的训练场地调查来看,全省仅有5个地区能在恒温游泳池中保证全年的正常训练,其余地区只能在每年5月至9月间进行水上训练,其余时间只能改为陆上训练,部分地区甚至冬季就停训。可以说,场地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四川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在四川省开展业余游泳训练的16个市州中,共有在训人数2500人左右。2009年,在四川省体育局注册的业余游泳运动员有796人。在2008年和2009年举行的四川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上,参赛人数均超过600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业余游泳训练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地域来看,业余游泳运动员的分布极为不均衡,其中成都地区有1500人左右,而其余地区人数多的有100余人,少的地区仅20-30人。
从2008年四川省青少年游泳比赛成绩来看,部分年龄段的个别运动员具备全国同年龄组前八的实力,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运动员的实力不强。运动员参赛项目集中在蛙泳和自由泳项目上,因为蛙泳和自由泳是游泳培训中较早教授的泳姿,而仰泳和蝶泳的学习较晚,运动员的掌握情况不理想。
从近年来的比赛成绩还能看出,四川省业余游泳训练水平出现了成都市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他地区基本无力与之抗衡。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无论硬件设施还是经济条件都要远远好于其他地区,这就为吸引高水平的教练员提供了条件,而其他地区则很难与之一争高下,这种无竞争的机制同样对刺激成都市业余游泳训练的潜力非常不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家长的行为方式和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点,所以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坚持训练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对四川省青少年运动员家长是否支持孩子从事游泳训练的调查中得知,8 6%的家长支持孩子参加游泳训练,这说明大部分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获悉,不支持孩子进行游泳训练的家长是怕游泳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他们对于现在的四川省竞技游泳的水平不看好。
在对家长进行“孩子参加游泳训练目的”的调查中得知,培养孩子的运动特长、锻炼身体是最主要的目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升学加分,成为优秀运动员排在了第三位。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如果孩子确实有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潜质,74%的家长愿意培养孩子成为优秀运动员。
综上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是获得家长支持的首要条件。其次,青少年运动员所在地区游泳竞技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支持程度,也即我们在业余训练中一定还要让家长看到孩子成为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希望。
学习和训练的矛盾是所有运动项目在后备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然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游泳项目来说,运动员一般是在11—13岁开始进行专业训练,这一时期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材阶段,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阶段,学业压力随之逐渐加大,所以,这一年龄段业余运动员的流失最为严重。四川省游泳队现有在编运动员40余名,每年能进队的新运动员不超过1 0人,而在训业余游泳运动员有2500人左右,进省队的人员比例很低。这说明面对着学习的压力和进队难的现实难题,许多家长不愿意长期坚持,怕耽误孩子的前途。
实践证明,体教结合模式是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也为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拓宽了途径。目前,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市北师大实验中学、沈阳二中、天津南开中学等学校都有自己的高水平游泳后备人才队伍。许多游泳强省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正逐渐将体教结合模式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这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大批有潜力的后备人才在小学升初中、或初中升高中关键期的流失。
基于上述地区的成功经验,四川省部分地区也开始探索性地向体教结合模式发展。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就在2006年成立了游泳队,现已有10余名运动员在南充市体育局注册。自贡和成都地区采用体育局和学校联合培养的模式也在逐步探索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之路。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四川省体教结合模式在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大批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在面临升学时还是选择了放弃游泳。
竞赛是检验训练成果的最有效手段,合理的竞赛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通过竞赛还能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挖掘训练潜力。在游泳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年龄组的学生每年将参加10多场不同级别的比赛,如州比赛、教育系统的比赛、学校之间或者学校与俱乐部举行的对抗赛。在我国的一些游泳强省,每年年龄组游泳运动员也能参加6-8场比赛,比如北京市的年龄组运动员一年可以参加区运动会、市运动会、教育系统的运动会等各种比赛。但四川省青少年运动员一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在1—2次之间,部分运动员一年能参加4—5次比赛,相对来说四川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参赛较少。
受场地条件的制约,四川省除了成都市,其他地市州开展游泳的人数有限,无法组织市级比赛,更不用说区级比赛了,仅有成都地区每年都组织区比赛和市级比赛。四川省面积较大,大部分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需要自费或者半自费,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运动员不能抓住这个比赛机会。
首先,抓好教练员的培养是发展关键。
教练员是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教练员的水平与技术、思想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只有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才能选好材、育好材。然而四川省的业余游泳训练却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因此也就很难出现高水平的运动员,一线队伍教练员无人可选的原因也在于此。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从管理上着手健全教练员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则是提高四川省业余游泳训练水平的关键。
其次,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是突破点。
近年来大量有潜力的业余游泳运动员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阶段流失,因为大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训练影响了学习而不能进入较好的学校。这种现象不仅是学训矛盾的反应,也同样是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反应。各地市州体育局应加强与教育系统的合作,让优秀的业余游泳运动员能得到较好的学习资源与环境,并做好监管,避免利用游泳特长上学后就放弃训练的现象发生。
再次,提高管理水平与竞赛组织是发展的保障。
竞赛是训练的杠杆,竞赛比什么教练员在训练中就会给运动员练什么,竞赛规定什么样的参赛资格,教练员就会组织什么样的人来参与训练。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培养有潜力的竞技游泳人才。
竞技体育目标的完成离不开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人员,也离不开场地、器材、以及经费的保障,所以,运用科学的管理提高人、财、物的效率,提高人的积极性,是促进竞技体育目标完成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