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梅,黄 勤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标准、熟练的操作技术有利于保证护理安全,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安全、舒适达到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护理品质[1]。随着我院医疗业务不断拓展和 2008年新院落成启用,2006—2008年新招护士比率明显增加,为了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对新护士进入临床工作前夕,给予临床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反映儿科护士的基本功,小儿急救技术则反映了儿科护士的急救水平,因此选择这两项操作作为培训项目。本研究旨在了解新护士掌握小儿静脉穿刺和小儿急救技术操作的基本水平和能力,为更好地有针对性、高质量和高效率进行护理技术培训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1 对象 选择 2006—2008年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录用的学历为大专的新护士共161名,均为女性。
1.2 方法
1.2.1 培训和考核方法 岗前对新护士进行统一理论操作培训、练习指导和下发操作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然后进行统一考核。岗前培训和考核均在护理示教室内对模拟儿童进行操作。任用担任 3年以上临床专职教学老师,经培训评价考核符合要求者为考核人员。1个项目由同一组老师在 1 d内完成,每组 2名老师组成,分别给予评价后取平均分,85分合格。对不合格的护士给予再培训指导和考核,直到考核合格。
1.2.2 评价标准 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操作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小儿静脉穿刺内容包括素质、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核对解释、选择静脉、皮肤消毒、肝素帽排气、扎止血带、取留置针、正确穿刺、送管、松止血带、贴敷贴、固定、记录和处理用物共 17项。小儿急救技术基本操作内容包括素质要求、评估患儿、初步处理、负压吸引用物及调试、气道吸引、评估患儿、加压面罩吸氧、评估患儿、胸外心脏按压、给药、评估患儿、处理用物和记录共13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2.1 新护士培训后第 1次考核情况 见表 1。
2.2 小儿静脉穿刺考核中发现错误情况 见表 2。
2.3 小儿急救技术考核中发现错误情况 见表 3。
表 1 新护士培训后第 1次考核情况
表2 小儿静脉穿刺考核中发现错误情况(n=161)
表3 小儿急救技术考核中发现错误情况(n=161)
3.1 新护士岗前培训后能掌握静脉穿刺的基本技术 表 1显示,新护士通过岗前静脉穿刺操作的培训后,第 1次考核合格率为 92.5%。这是学校训练与医院实践训练结合的结果。静脉穿刺技术是护理学基本操作中要求护生必须掌握的项目,一般 3年制的大专生在第 2学年的第 1学期在学校就开始培训和训练并要求护生掌握考核通过。第 3学年为大专护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当护生进入医院临床后,内、外科等大多数的轮转科室护生都能接触到静脉穿刺技术,将学校学到的技能在临床中实践应用,起到反复强化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重视反馈、矫正和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护生掌握操作的熟练程度。静脉穿刺中暴露出的穿刺、贴敷贴、取留置针错误率较高,这说明新护士对留置针操作相关因素掌握度较差。这可能与学校训练和临床实习阶段以一次性穿刺针为主有关。
3.2 新护士岗前培训后能掌握急救基本技术比率低 表 1显示,急救技术合格率低为 71.4%,其中胸外按压技术错误率达31.7%,加压面罩吸氧错误率达29.2%,准备负压吸引用物错误率达 22.4%。这说明新护士对小儿急救技术的关键操作掌握度较差。这有可能与学校训练侧重成人急救,同时临床实习阶段缺乏相关实践有关。儿科患儿的疾病特点是病情变化快,尤其是误吸、窒息、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高,因此需要护士不仅具备及时发现病情的能力,还必须掌握急救技术的基本操作。儿科护士的应急反应水准必须定位在医生到达之前,体现对患者作出迅速判断,及时进行紧急处理的一些列应急措施上[2];反应水准应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3]。争取时间性,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技术性要求护士掌握急救技术的基本技能,正确地给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时间上和技术上的保障。因此,新护士进入医院后,岗前培训必须加强针对小儿急救技术的强化训练,直至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指出,遗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4]。这就要求我们,对新护士的急救基本技术的训练周期先短后长,以达到巩固操作技术的目的。
3.3 护生在学校和临床实习阶段应加强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护士的应急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技术训练和长期工作经验中积累造就的。由于护生在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小儿急救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既没有作为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又没有机会参与急救操作。从思想上无论是学校老师、临床教学老师还是护生自己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行为上没有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是导致进入临床后急救技术能力差的原因。因此,学校应加强认识上和理论上的培训,临床实习阶段加强模拟训练,并将小儿急救技术作为护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操作,提高急救风险意识,保证患儿安全。有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的普及率达 89.95%[5-6]。而目前我国急救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急救培训虽已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存在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学师资队伍。
新护士进入临床后,即以护士的职业形象为患儿护理,巡视病房和观察病情是护士的基本工作,因此,对新护士的小儿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是一项必需的任务。培训的过程应该突出小儿急救技能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便于培训对象理解和掌握,在培训中使其充分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备战”的实用观。
[1]陈利涛,蒲小红,甘秀妮,等.影响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带教因素分析及改革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324-326.
[2]邢沈阳,袁华,赵静霞,等.对急诊科新毕业护士的全面定向培养[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7):327-329.
[3]张亚卓,张英慧,夏雪莹,等.急诊临床护理训练与考核程序的建立[J].护理研究,2009,23(9):2527-2528.
[4]姜干金.医学心理[M].第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4.
[5]郑进.美国急救医疗体系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 (20):1719-1720.
[6]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7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