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去现场寻找答案

2010-01-17 12:01
资源再生 2010年1期
关键词:任正非企业家企业

“我们该对看上去土得掉渣的地头力刮目相看了。”这是知名管理专家、并购专家王育琨在《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本书里明确亮出的观点。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干什么都赚钱,已经毒化了企业家的意识。“数一数二”、做强做大这样的理论,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神经。于是,他们为着一个宏大的目标,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之中。要“数一数二”,就要多启用资本杠杆,就要花巨资去砸广告,就要去编织一个个宏大的概念,就要去塑造一系列的概念传奇,否则,就会被看成是“小农意识”,视野不开阔。王育琨对此表现出了明显的反感,在书中,他对近年来中外知名企业成败的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什么是地头力?

地头力,这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开地墒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就是不受什么条条框框束缚,不找借口,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扩展为商业概念就是:清空教条、成见和束缚,最大限度发挥直觉、现场反应、创造性的能力。

有人说这个概念太土,而王育琨以为,在原野中摸爬滚打的企业家,却很容易在田间地头头拱地往前走的过程中获得共鸣和共振。那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中国企业家大多没有太多的理论底子,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地解决难题,是他们的拿手本领。对企业家土生土长的拿手本领,还真不好用什么既定的理论体系去概括。而中国经济保持30年高速发展势头不减的现象成为大危机中一道独好的风景。这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我们学了谁的经营管理方式,而是由千千万万中国企业人头拱地往前走的魄力、韧劲和创造力造就的。

答案永远在现场

日本“经营之圣”、世界500强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的成功故事广为人知。稻盛做事不求惊天动地、说话也没有逆向思维,更不会为显示与众不同而否定常识,而是坚持先做人、再做事的朴实理念,坚持回归到“从常理出发”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发展。稻盛和夫本人也在为《答案永远在现场》一书作序时回顾谈道,这种“虽然我是白手起家,但是我所经营的企业却(由此)得到了持续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正说明了在经营中‘现场’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地头力”这样一个看似突兀的概念,其内涵很朴素,也因此真正接近了创业、企业经营、财富管理的本质和常理。

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很对、很深刻的观点很有可能被浅尝辄止地应用,或者那些比较擅长转载和“借鉴”的咨询“大师”们断章取义地去布道、去忽悠那些本来方向感就不强的企业家。《答案永远在现场》这本书的内容中,可能被人忽视的是,丰田、京瓷、索尼等日本卓越企业的利益分配方式,企业员工和协作商被排在了股东之前。美国企业和中国企业过去几十年间先后掀起的学习丰田等日企“现场管理经验”运动,恰恰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一点,后者员工忠于企业、奋发工作、积极创新、精于协作,而前二者只看到结果,反而大量应用强制严苛的考核指标、一厢情愿的数据管理体系,这自然是缘木求鱼。

回归地头力

商场诡异,形势突变,这是考量企业家“地头力”的时候。华为的任正非,用了20年时间,把一个原本总资产2万元的贸易公司,塑造成世界一流通讯设备服务提供商。华为焕然一新,已不可与起步时同日而语了,它现在体制健全,人才济济,专利申请中国第一,已经步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但任正非没有被表象所迷惑。20年的打拚,为了保证资源的整体使用,他不得不集权;为了维护权威,又不得不从上到下设置一系列的控制点,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曾经有效保证了政令的统一。可是,任正非却渐渐地发现,解决问题,不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与庞大体系的协调才是重要的节点。一线员工为解决特定问题,要花掉2/3以上的时间向上面争取资源。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任正非,意识到了一种深切的危机正在逼近。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他惊醒。

他坐不住了。2009年开年,任正非向华为全体员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让一线直接决策!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神贯注,没有对答案永远在现场的心领神会,没有对每一个滋生官僚癌细胞的深恶痛绝,没有头拱地不找借口解决问题的地头力,是发不出这么强势的呐喊声的。由此也证明,“地头力”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中企业家在一个个细小事物中头拱地创造的写照。

如何拥有地头力?

王育琨发现,“地头力”不仅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还是一种历久不衰的行动能力,尤其是指在未知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今这种环境变化剧烈、过往经验未必能保证未来成功的情况下,这种能力更显得重要。作者通过对以丰田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企业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别于流行已久的美式管理模式、套路的“意识革命”,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将焦点真正对准现场、真正对准真问题,将精力真正投入马上要解决的问题之中。

在他看来,公司领导坚定不移地走进客户和员工的内心,这是形成地头力文化最为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要着力建立一种组织的文化或氛围,使得每一个一线员工,都有足够的承当,为公司的运作效益负责。近年日本企业越发重视地头力,原因也在于企业认为当面临从来没遇过的新挑战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快速反应,清楚说出自己的逻辑和假设,言之成理,并具说服力和沟通力,这个人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一个公司的强盛,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地头力”是否强劲,在于公司是不是建构在“地头力”的基础上。

“做强做大”、整合资源、整体转型等雄心万丈的冲动,对规模、产值的过度追捧并由此产生的数据依赖症,往往导致已经成功过的企业家或明星团队,最终失控于小事、简单的事、熟视无睹的细节。由此,王育琨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无分大小,均应回归客户需求的基本面,回到员工的现场开拓力,深耕细作、降本增效、增强赢利、规避风险,如果做到了这些,也就有了“地头力”。“当我们真正像苹果公司那样专注于细小物件的创造了,也就创造了惊喜和美感,公司规模和影响力也就跟着扩展开了。”他说。

猜你喜欢
任正非企业家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苦难英雄任正非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任正非:站在矮处得人心
焦点任正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