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唐辛子
与大人们渴望返回童年不同,孩子们总希望快快长大,期待能够像爸爸妈妈那样“很大人”地生活。日本大阪儿童乐园就是这样一个能满足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心,并让孩子们学到很多社会的、自然的知识,体会到做人道理的地方。《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了这家令孩子来了就不愿回家的儿童乐园。
模拟工作寓教于乐
大阪儿童乐园的标志,是“孩子的街”,它宛如童话中的城堡,有洞穴、吊桥、通道、吊索、超长的室内滑梯,孩子们可以通过吊桥和各种通道到达不同类别的游戏区域。在“孩子的街”的中心,有根据孩子身高所设计的超市、邮局、美容院、洗衣店以及五颜六色的大排档摊位等。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地方穿上工作服,学做超市收银员,或是做邮递员、水管工,也可以开“大排档”卖“小吃”。
虽然超市里的食品和大排档的食物——蔬菜、水果、寿司、三明治——都是一些模拟实物的玩具,但孩子们很投入,个个“工作”得十分认真,而爸爸妈妈则是孩子们最忠诚的顾客。体验邮递员工作的孩子穿上邮递员的衣服,把大叠的“信”分送到“儿童之家”的各个邮筒内,任务不轻松。孩子和父母一起,通过这些“模拟工作”游戏,理解和学习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
在这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区,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游戏中的“人性关怀教育”。如模拟电车站的“轮椅体验”,孩子们可以体验坐轮椅乘电车的滋味。在孩子们排队等候的入口处的告示栏上,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试着乘坐一回轮椅吧,看看它是方便还是不方便?然后想想我们能为自己所住的社区做些什么呢?这样的游戏体验,教育孩子们要从小懂得关爱他人。
当记者,现场采访
除了自由游戏,还有专人指导和讲解的特别活动。如在儿童摄影棚内,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如何制作一台节目,孩子们可以做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者记者,体验每天所看的电视节目是如何制作与合成的,录制好的节目会当场播放。
在动画配音室,有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动画的制作过程,孩子们还可以进入配音室体验动画配音。而在音乐厅,则举办音乐会、电影节等各种文化活动。
此外,儿童乐园内还有亲子厨房、创作工房、电脑机房等,孩子们在这儿通过老师的指导,来提高动手能力或学习电脑操作。
记者注意到,乐园里时不时有“小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原来,这也是儿童乐园的“特别企划”之一。
来乐园的孩子们当“记者”,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先开会定下采访提纲,然后分组出发进行采访,采访对象除乐园内的客人们,还包括乐园附近的商店街的行人等。采访完毕之后再开碰头会,整理和编辑采访内容,最后,一张完全由孩子自己制作的报纸便大功告成。
全方位体验科学
在文化区广场,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试穿世界各地的民族服装,接触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和乐器。在“中国馆”,记者看到用中文正楷书写的“大阪儿童乐园”的长匾,还有好奇的日本孩子正在试穿中国的唐装。
将耳机插入大地球仪上各个国家所在的位置,可以聆听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在科学区,孩子可以测量自己的时速,了解到斑马的时速是35公里,人的时速是13公里,猪的时速是9公里。原来,人只比猪跑得快一点而已。
几个小女孩在拼装一副人骨。这个骷髅的头不仅不可怕,还会很顽皮地“说话”,骨头拼错了就会大呼小叫。孩子们从中学习和认识自己身体的骨骼结构。踩动脚踏车,玻璃镜内会出现一副白骨,告诉孩子人体关节是如何运动的。
将耳机插入模拟人体,可以聆听到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不同的声音。孩子们在儿童乐园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体验和认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由此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这家儿童乐园建于1997年,其理念是“从游戏和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儿童乐园不仅从生活、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将游戏项目进行了分类,游戏项目的设计还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层次。例如在生活区体验“开大排档”的孩子,以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学龄前小朋友居多;而拼装人体骨骼、排队等候进入摄影棚当节目主持人的或做乐园“小记者”的,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居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来儿童乐园的孩子们玩得“安全、安心”,所有的设施都经过专门设计和检测,并有技术人员定时维护。此外,儿童乐园还会根据需要招收指导老师和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