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1-09 08:47于辉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公民教育

于辉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53)

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辉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5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就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中德育内容的制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要求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受教育者,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让青年学生在公民教育中受到熏陶。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学校强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弱化。为此,必须深入探讨当前学校公民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并研究解决思路。

公民教育;公民资质;公民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引言

任何社会都具有特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因而需要相应的公民教育,以培养适合其政治和社会形态的未来公民,这样才能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民主的国家中,政治社会化是建立在主权在民、政治平等、多数决定、民意政治等原则基础之上的,而这些原则基础都共同指向人民能理性、负责地参与政治过程的前提。因此,民主社会必须建构一套培养其成员有能力且有意愿参与创造彼此共享的社会教育方式,也就是必须要透过公民教育,提升其成员参与民主过程的能力和意愿,使公民能成为负责任的决策者 (responsible decision makers),并愿意以理性、沟通、妥协的方式,形成共识,解决问题,以促进政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健全发展。

回顾过去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由于环境特殊,遭受的限制较多,以致我国公民教育的施行往往是威权式的教化灌输,注重的是臣属(subject)公民角色的塑造,只教导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及了解、遵循政策政令,鲜有现代参与的公民资质(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培养。因此,以往的公民教育多扮演着适应社会变迁需要的消极角色,而少扮演引导社会变迁发展的积极角色(廖添富、庄硕汉,1995)。我国公民教育虽在学校教育的正式及非正式课程中均占有相当份量,但却未能有效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批判思考的精神、宽容异己的态度,以致未能对民主的发展产生更积极、正面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社会日趋多元化,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亦日益显著,传统一元观的公民教育已面临严重的挑战。巨克毅(1999)认为近年来国内民主化快速发展,传统政治意识面临挑战,新的民主宪政观念尚未普遍建立,公民教育的推广开展值得反省。在1996年一项研究中,有59%的教师认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是不成功的,也有约50%的学生认为不成功(瞿海源,1998)。

因此,为适应社会急遽变迁的事实,公民教育无论在目的、性质、内容或施行方式等方面,均应有所改变。在目的方面,应扬弃臣民角色的塑造,积极培养受教者具有现代民主社会必备的公民资质;在内容方面,应摒弃意识形态的灌输,加强探讨现代社会争议问题的本质与成因,政治体系排解争议和接受决议的方式,影响政治体系决策过程的途径等;在过程和施行方式方面,应改变一元化的政令倡导和传统道德注入方式,而以多元价值培育、批判思考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价值澄清、做决定和采取实际行动的能力 (廖添富、刘美慧、董秀兰,1997)。

学校是推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机构,学校的公民教育政策理念与实施策略,是公民教育能否转型,以符合培养负责任、有能力参与民主过程的现代公民目标的关键。此外,校长是公民教育理念与政策的推动者,教师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学生是公民教育的学习主体,了解学校成员对公民教育之观点,是研究如何改进公民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对公民教育中公民资质问题的探讨

公民资质(citizenship)及其内涵所指为何,这个问题一直为政治学界或实际政治环境中争论的焦点。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激烈论争,对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由主义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成为追求美好人生的要素,这些核心理念包括:容忍差异、多元价值、平等尊重、理性沟通等,这些核心理念事实上都是源自于自由主义的最终关怀,即重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林火旺,1994;Waldron,1987)。而从社群主义的观点来看,公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对其所属政治社群能产生认同感的公民,并透过公民主动参与和实践,提高社群意识,以促进政治社群的共善(彭如婉,1997)。

由于立场不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于公民教育应教导什么、应以什么立场教导等问题,自然也产生差异的观点。以下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公民教育基本问题的比较(见表1)。

上述二派的差异观点并非截然二分的,而是一种光谱式的趋向(廖添富、刘美慧、董秀兰,1999)。

21世纪的公民教育究竟应培养何种公民资质?Cogan与Derricott(1998)针对世界多国的专家学者进行调查,分析21世纪前25年全球的趋势,以及公民教育相应的政策。研究指出21世纪的公民教育应培养多面向的公民资质(multdimensional citizenship)。第一个面向是个人面向(personal dimension),强调促进公民伦理的个人能力;第二个面向是社会面向(social dimension),强调在不同文化环境脉络下,人与人之间互动与合作,共同处理公民事务的能力;第三个面向是空间面向(spatial dimension),强调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培养了解与解决本土、国家、世界问题的能力;第四个面向是时间面向(temporal dimension),强调结合过去的历史传统与未来的发展,解决现今面临的公民教育问题。每一个面向都有特定的公民资质,而且四个面向有密切的关系,共同塑造21世纪的公民资质,缺一不可。

目前分析教师公民教育观点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以Avery(1997)等人的研究较系统化。他们以Q分类法对美国从事社会科学的教师进行公民教育观研究,将教师的观点区分为四种类型:文化多元主义者(cultural luralists)认为公民教育不应只教导学生了解政府的组织与架构,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尊重法律者(legalists)认为公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的观念,让学生了解个人、公民与政治的权力。批判思考者(critical thinkers)认为公民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挑战社会现状的能力,并且思考国家在国际社群中的地位。融合主义者(assimilationists)认为公民教育应强调爱国、忠心、公民责任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表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公民教育基本问题的比较

由上述文献可知,对公民资质的看法,因基本理念不同,而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区别。在公民教育实践上,融合两派的主张,才不会流于极端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从个人、社会、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探讨多面向的公民资质,顾及个体的主体性、社会的整体性、世界的依赖性与时间的延续性。而Avery(1997)等人的实证研究则说明了教师不同的公民教育信念,而这些信念会影响教师的公民教育行为。

三、我国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政治共同体,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教育是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目前我国学校在公民教育中的缺陷却不容忽视: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也才能扫除思想上的各种困惑与障碍。然而,改革开放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人们尤其是学生的思想、信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生和泛滥。环境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网络的普及均对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很大影响。据统计,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66%信息的获取都是来自于网络[1]。还有很多社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回答和解决,比如房价过高、贫富差距、看病难、看病贵等等,人们的思想自然会产生很多困惑。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这些社会思潮和社会问题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会发生直接的影响。以此形成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等在广大师生中造成了很消极的影响,所有这些也都使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程度上的弱化。

2.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冲击不容忽视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采用时尚化方式运作、以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其中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流行歌曲等是其核心内容。大众文化对我国公民教育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从事大众文化的策划和制作工作,使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吸引受众。另一方面是青少年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人生梦想相吻合,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需求。我们批判大众文化,但我们却无法拒斥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鱼龙混杂的,既有正面的作用,又有负面的影响和糟粕,例如网络上的色情内容、网络上宣传暴力的游戏内容和宣传颓废精神的内容等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对我国的公民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全社会都要重视解决。

3.公民教育中公民的参与意识培养比较薄弱

在我国,各个学校都有不同比例的公民教育的参与活动,以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但多数学校都以灌输、社会化与说服的方式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教师是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权威与来源,但教学方式偏向大班级的讲述方式,并辅以问答方式。即使在争论性议题的教学方面,教师通常直接表达自己对议题的看法,较少鼓励学生对争论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与同学辩论分享观点。而且这些活动大部分属于校园参与,例如:班级自治、评选三好生等。此外,学生的公民参与大都是被动的,活动大多遵循由上而下的决定模式,亦即行政人员做决策、教师传递政策、学生接受并执行,这种被动式的参与无法体会民主的真义,也无法彰显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4.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很大的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必然对我国学校的教师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职业道德考验,有些教师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有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奉献意识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冲击。学校管理体制上,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弱化了师德的常抓不懈,管理松弛,制度不严,落实制度的措施不科学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国的公民教育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到公民教育的首位,坚决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浪潮把各个国家都卷入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起来搞建设了,中国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世界舞台当中。在此背景下,来自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都被推到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同时,这也是各种价值体系的历史优越性和实际力量的较量。而我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也必定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匹配的,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也必然会通过我国的公民教育和舆论宣传体现出来,这种价值导向一方面论证我国现行制度的合理性,一方面批判与我国现行制度背道而驰的价值倾向。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我国公民教育中的首位,是维护我国现行制度的题中之义,是保证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2]在这里,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到才德问题时,总是把德放在首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人之帅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要尺度,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依据。正因为如此,它理应是贯穿于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一条红线,要在公民教育中起统帅作用,使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如果我国的公民教育离开了这条红线,我们的公民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削弱,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也会受到威胁。

2.利用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服务

通常情况下,一定社会占支配性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和人们价值取向的主流力量。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从来都不可能只存在唯一的价值观念,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必然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必然会给我国的公民教育带来挑战。

对大众文化的评价要立足于现实,不能全盘否定大众文化的作用。我们在看到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一面时,同时也要看到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应笼统地把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立起来,更不应该因为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而否定它对我国公民教育有用的一面,而应当从大众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元素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的公民教育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3],应该把正面的教育和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使我国的公民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公民教育中教育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抵制大众文化中的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组织都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整治网吧、打击色情网站、封堵各种不良的网页,全力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筑牢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3.在我国公民教育中加强公民参与意识的培育

在当代中国应加强公民教育中的公民参与意识教育。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使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在公民教育层面,要加强公民民主法制教育、公民民主权利教育、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公正意识。在公民教育中增强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基本的政治沟通能力,使之养成参与民主政治的习惯。

然而,我国公民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由上而下的决定模式,亦即校长决定、教师执行、学生遵守的被动式参与,这不利于青年一代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此外,多数学校只是片面重视学生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得,忽略参与公民社会所需的态度和能力,这些都无法真正体会民主的真谛。因此,鼓励并培养学生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意愿和兴趣,是今后必要的教育方略。例如采用议题中心教学法,让学生经历不同议题的冲突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发问者和质疑者的角色,以正反辩证的方式协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想法,并在开放的教室环境中,帮助学生从不同观点来看待社会议题与事件,使学生可以经由深度学习和高层次思考的过程,训练并提升其批判思考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形式传播先进政治理念,使广大青年掌握现代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提高公民参与国家和地方政治事务的兴趣和能力,这对于培育公民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和建设现代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制度建设是我国公民教育成败的关键

教师是我国公民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要求与一般的工作要求不一样,在道德层次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还要传道授业,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尚的,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主流价值观,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表率。面对可塑性很强的学生,作为人民教师,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同时,广大人民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资源,使我国的公民教育形式多样化且生动活泼起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师德建设同有效的监管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于违背师德底线的教师必须加以严惩,而对那些师德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大力表彰并在物质上有所体现,大力搞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之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先进平台。

[1]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于辉(1974-),男,河南开封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G52

A

1671-7155(2010)02-0093-04

2009-12-01

(责任编辑 汪志强)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公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