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反思,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试验区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在于充分互补融合了香港和内地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双方的经济发展。深港合作在深圳特区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深港;制造业;合作互动
一、 深港制造业的互补性
制造业是产业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前向、后向与侧向辐射能力,一国(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演进,将对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乃至整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等地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位,比较优势明显。而深圳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与深港合作密切相关。香港和深圳的经贸合作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了有序的产业分工体系,表现为深圳制造业体系和香港全球营销体系的分工和协作;深圳制造业体系和香港服务业的有机结合。这种产业分工既促使深圳成为全球一个有影响力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工业基地,也帮助香港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深港制造业的合作对深圳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没有深港合作,就没有深圳今天的工业体系,深圳的工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承接香港制造业外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深港经济合作在最初以产业转移与吸纳为主要内容,并成为中国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初始形式和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深港合作中的产业转移,基本上遵循“雁行结构”发展路径,呈现出“前店后厂”式垂直分工为代表的经济合作格局,即两头在外——接单、销售在香港,中间在内——生产在深圳的“前店后厂”式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推动了两地产业合作,不仅维持了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位竞争力,而且为香港国际贸易、航运等服务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促进了香港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香港近年的繁荣。深港间的早期合作也促进了深圳工业格局的初步形成,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传递了大量的国际信息,并为深圳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为深圳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香港经济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加之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撑,而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又难以全面进入深圳,使得按雁行模式进行的产业转移难以持续推进和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成长并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城市营商成本逐渐上升,对低层次的香港产业进入标准提高,使得本来就以追求效率优先的港资企业转向更具比较成本优势的其他区域而具有比较优势的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等限于制度安排却又不能顺利引入。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CEPA及“1+8”、“1+6”等制度性创新与安排出台后,深港双方逐渐走出“雁行结构”下产业合作停滞不前的困境,在深港双方逐渐确立的新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基于比较优势在深港两地进行产业链配置的新趋势,由此形成产业在两地的双向式转移与吸纳,改变了原来两地产业合作单一、单向的产业垂直分工做法。可以说,深港合作是深圳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而且成功的路径之一,同时也推动了两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和差距缩小(见表1),表明两者在产业合作基础上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01
二、 深港制造业合作互动安排的深化
深港合作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产物,又受益于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现在深港两地制造业的合作,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需要有新的发展。
在形式上,仅靠原有的“前店后厂”式的合作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因此,深港两地应在继续巩固原有这种合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更多的合作模式。深圳应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在保留一部分尚有优势的“后厂”功能外,还应该利用自己在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贸易渠道等,协助香港承担一部分“前店”功能。通过这种合作,深圳不仅可以分流香港的一部分过重的压力,使香港腾出一定的空间来发展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香港的产业结构;同时可以加强深圳本身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发展深圳的制造业,改善深圳的产业结构。至于一部分“后厂”的功能,则可以让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为低廉的内地一些其他地方来担任。但是在香港与内地制造业的合作中,深圳也不是置身事外的。深圳可以利用自己既熟悉内地又熟悉香港的特殊的优势,或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牵线搭桥,或与香港一起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共同承担“前店”的功能,从而促进香港、深圳与内地的共同繁荣。
在内容上,深港制造业的合作应改变原有的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格局,不断提升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特别要加强两地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合作。深圳近年来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己经在国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世界上也成为IT产业的制造和采购中心。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从高新技术企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带,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其高新技术产业从简单的模仿、加工向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对深圳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深圳市与科技部、广东省签署了《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框架协议》,把深圳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创新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同年10月,深圳与信产部、广东省又签署了《推进国家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在深圳建设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开展重点技术领域国家重大专项联合攻关。据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报数据,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 714.26亿元,增长14.7%,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为2 525.18亿元,占GDP的三分之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进驻,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为深圳未来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香港本土的制造业北移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动力,不愿做长期基础性投资,但在技术应用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则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内地则恰恰相反。深圳应努力定位于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先驱,香港则要努力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华南乃至亚太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因此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同样有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香港有科技信息、科技融资与实验设备的优势,更有自由港的优势,如果与深圳的科技转化、科技产业、科技人才优势结合,可以大大提升原有产业水平,并在新兴产业上,如生物工程、新科技等领域,与深圳共同占领制高点。因此,如果香港与内地之间进行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合作,则可以优势互补,对两者十分有利。
深港科技合作的领域广泛,是一项可以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在资本市场上,针对国内二板市场的政策迟迟末出台的情况,深圳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香港的投资顾问公司,借助香港的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由于香港的创业板市场是个新兴的市场,它本身不仅有市场扩容的冲动,而且对上市公司的条件要求也远比美国的纳斯达克要宽松。在产业合作方面,深圳在高科技产业拥有人才、技术、成果方面的优势,香港拥有资金和市场优势,两者合作,势必会有巨大的经济前景。一般而言,由于地理位置、两地人口流动不方便等因素的影响,内地与香港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深圳由于其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可在两者之间承担桥梁作用,把内地的人才、技术与香港的市场能力、管理才能等结合起来,集中到深圳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把产品通过香港等地出口世界市场。一方面可提升深港两地的制造业水平,促进两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香港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国际竞争力。因而这种合作,对双方的长远发展都将十分有益。
三、 进一步优化推进深港制造业企业合作
一是要充分发挥在港中资企业的作用。据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截至2006年底,以市值计算的内地对港直接投资达20 243亿港元,占港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35.1%,内地已成为香港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香港中资企业及下属实体公司在港直接投资累计5 990亿港元,2006年向特区政府缴纳利得税55亿港元,在港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l0万个。香港中资企业的业务现已几乎涉及香港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资银行机构拥有总资产13 860亿港元,占香港同类机构资产总额的16.6%,2006年中资银行吸纳的存款额和发放的贷款额分别占香港同业市场的21.3%和23%,市场份额仅次于以汇丰和渣打为代表的英资银行;中银香港发钞量占港元流通量的21.9%,超过渣打,仅次于汇丰。此外,中资企业在香港保险、旅游、航运、港口、建筑、出版等行业也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为此,应该在港中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创造条件,放宽中资上市公司(红筹股)在取得内地母公司注资方面的限制;放宽中资企业,特别是中资上市公司在内地开展业务的限制;优先考虑红筹股以CDR形式在内地上市,为在港中资企业提供另一条融资渠道并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联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让中资企业参与有关业务,考虑让中资银行率先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包括代理发行人民币债券、开办人民币离岸业务等;考虑让中资企业率先开办代理内地居民以QDII形式投资香港证券市场的业务;在涉及两地的港口、码头、航道、桥梁、铁路等跨界大型基础设施的招投标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下转第101页)资企业参与投资或承建;支持内地高科技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香港设立高科技制造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支持中资企业开展收购兼并;鼓励支持内地大型国有企业以香港为基地,开展跨国经营。可研究考虑将部分大型企业的总部迁来香港,以香港为基地拓展国际业务。中资企业的内地投资主体可考虑通过调整企业在境外的资产关系在香港设立海外业务总部,以促进中资企业向区域性跨国公司方向发展。
二是要促进在内地的港资企业转型。鼓励港资企业从过分追求短期收益向长期投资、追求长期收益转变。过去港商在内地的投资,大多集中于投资回收快,短期收益明显的项目。未来港资企业在产业升级及转型过程中,发展创新产品和拓展品牌市场至关重要。建议将协助港资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品牌创新、拓展新兴市场、及时把科技成果商业化等内容纳入泛珠三角合作的框架中。鼓励港资企业从外向发展向内外拓展转变。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港资企业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外向发展战略,确立外向与内需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广大的内陆地区拓展其经济空间。12CDR中文译称中国预托凭借、存托凭证、存股凭证等,是指在境外上市公司将部分已发行上市的股票托管在当地保管银行,由中国境内的存托银行发行、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以人民币交易结算、供国内投资者买卖的投资凭证。
总之,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深港合作中,可以香港国际现代服务业为平台,利用其国际商贸、金融、管理和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现有以单纯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向加工制造与研发设计相结合转变,这都将有力提升深圳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拉动深圳以至珠三角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谭刚.共创繁荣——深港经济合作述评.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1).
2. 王金根.推进深港人才开发合作的策略构想.南方论丛,2007,(1).
3. 朱建平.打造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思考.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2).
4. 查振祥.深港金融业深度合作途径研究.特区经济,2009,(3).
5. 汤山文.论深港经济的优要素合作.特区经济,2009,(3).
6. 魏达志.深港特大型城市的形成机理与战略价值.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7. 王世巍.把握香港科技发展趋势加大深港科技合作力度.特区经济,20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子课题“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背景”(07&ZD024-Z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剑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