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刚 陈百红 龚世菊
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中靶向分布的观察
陈雄刚1陈百红1龚世菊2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中的靶向分布。方法:肝癌切除手术患者30名,随机分为3组。于手术切皮前15分钟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A组0.5mg/kg,B组1mg/kg,C组1.5mg/kg。待手术切除肝癌后,切取癌组织及距离癌肿块3cm的正常肝组织各1g。匀浆,4。C离心。使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量氟比洛芬的剂量。结果:与正常肝比较, 肝癌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上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三组病人肝癌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上升。结论: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氟比洛芬酯 肝癌 靶向
氟比洛芬酯(凯纷)主要用于减轻手术及癌症患者的疼痛。本研究拟观察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中的靶向分布。
选择ASA分类1~2级肝癌切除手术患者30名,有高龄、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除外。随机分为3组。
用芬太尼0.15mg,得普利麻2mg/kg,爱可松50mg静脉注射诱导行气管插管。于手术切皮前15分钟静脉滴注凯纷(A组0.5mg/kg, B组1mg/kg, C组1.5mg/kg)。麻醉维持用七氟醚吸入及卡肌宁0.5mg/(kg.h)持续泵注。
待手术切除肝癌后,切取癌组织及距离癌肿块3cm的正常肝组织各1g。分别加入5ml 4。C生理盐水匀浆,在4。C离心机以4000rpm离心15分钟,提取上清液保存备用。
取出上清液自然融化,移取上清液0.5 mL,使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量氟比洛芬的剂量。
表1 三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S)
注:与A组比较, * P<0.05; ** P<0.01; 与B组比较,▲P<0.05;▲▲P<0.01;
表2 三组病人正常肝及肝癌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S)
注:与正常肝比较, * P<0.05; ** P<0.01;与A组比较,▲P<0.05;▲▲P<0.01; 与B组比较,★P<0.05;★★P<0.01;
三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病人正常肝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两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肝比较, 肝癌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上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三组病人肝癌组织中氟比洛芬的含量上升。
氟比洛芬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与口服制剂相比,避免了局部胃粘膜刺激等不良反应,而且起效更快[1]。
人体内氟比洛芬的半衰期为5.8h,而脂微球消除半衰期约为12min。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抑制既是致痛物质又是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阻断受伤部位的痛觉向脊髓的传导,从而发挥抗炎、止痛和解热的作用[2]。
丁雪鹰[3]等实验研究表明:反相高效液相法,采用外标法,绝对回收率91.01%,相对回收率98.31%。本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符合分析测定要求。
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比在正常肝组织的浓度高,即氟比洛芬酯在肝癌组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其机理可能是肿瘤新生血管丰富,内壁粗糙,炎性病变导致内皮细胞间隙扩大,使氟比洛芬酯在炎症部位聚集。我们又发现:随着给药量的增加,癌组织中的氟比洛芬酯的浓度也随之升高。
[1] Ohmukai O. Lipo-NSAID preparation[J]. Adv Drug Deliv Rev.1996,20:203-207.
[2] 酆锋.消炎、镇痛药——氟比洛芬[J].山东医药工业,1998,17(1): 35-36.
[3] 丁雪鹰,王世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内氟比洛芬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8):472-473.
福建省科技厅重点基金课题资助项目(2008Y0039);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课题(200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