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万欣
马洪同志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怀念和尊敬的好同志、好学长。
1970年春开始,我有幸和马洪同志同在石化系统共事,1988年又在他领导下工作,前后近三十余年。他在艰苦环境下自学成才,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成为了与时俱进的著名经济学家。
马洪同志为人厚道,善于发现人才、敢于启用人才,他热心助人、广纳建议,善于抓住苗头、及时跟进。在改革开放早期,他多次提出有关经济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倡导,在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以及对台经济交流中积极推动,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组建中石化能够发挥规模和集群效应,强化专业分工,推动科研创新,加强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财务优势、壮大企业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由于他在石化系统的工作经历和后期的出国考察,深知石油化工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近五十余年的朝阳产业,美英法日竞相发展,甚至连盛产褐煤的德国鲁尔工业区也弃煤转油。因为它成本低、制造流程短,产品多、效益好。我国在“一五”时期也选择在兰州组建我国最大的炼油和化工基地,到1980年,我国已具备1亿吨炼油能力,并建成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乙烯是石化的龙头,后继的乙烯项目还在用举国之力筹建。反观战败后的日本,并不产油,却在60年代一次在日本岛建成9套30万吨乙烯装置。日本有一定工业基础,但更主要的是日本有大财团,信誉好,有现代金融业的支持。
有鉴于此,马洪同志征求了业内专家的意见,向中央提出:打破行业、地区界限,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统一发展。组建后的产能、效益迅速提高,在国际的影响日益增强,2010年我国乙烯产能预计达1400万吨,仍有约50%的缺口。
成绩虽然巨大,与世界横向对比差距仍然不小。我们的产品多以大众产品为主,高效、高值、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的比例太低。因此,在国企改革、机制建设、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资金效率、提高企业效益上仍有很大前进空间。
近百年的历史表明,真正对世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大多来自于企业。比如,通讯行业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行业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的杜邦、拜耳、巴斯夫,信息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当前80%的研发投资、71%的技术创新,均由全球500强企业投入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是在500强企业间进行,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果多半通过大企业完成。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两手空空当然不行,只能利用我们的优势和潜能走出去。1993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原油和油品净出口国,1985年出口油品约3800万吨,创汇70亿美元。在经历1973、1978年两次石油危机涨价之后,1986年国际市场出现了油价暴跌,预计我国出口原油和油品将减收20亿美元,在当时这是个巨大的数字。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中央领导同志第二天上午要见我。领导说今年油价暴跌,我们损失巨大,有无办法减少损失?当时国内既缺外汇、又缺油品,有无捷径既能多创外汇,又多留原油供应国内?我测算:如果减少2千万吨原油出口,改为成品油出口,可以多创汇11亿美元。当时我们炼油开工负荷约80%,还有余力,而成品油在国际市场销售价格为原油的一倍以上,如果达到跨国公司的平均经营水平,还可以再增加10-20亿美元营业额。
我们石化当年的总产值约为160亿美元,反观国际上五大石油巨头,自产原油是4000万吨到1亿吨,可油品销售量是9000万吨到2亿吨,因此产值达到400-860亿美元,是我们的三至五倍,这里的关键在于他们还购买了别人的原油和成品油来销售。
后来,根据中央领导关于将两千万吨左右的原油划到石化并提出跨国合作方案的要求,方案经总公司通过后,我又向马洪同志征求了意见,得到他的积极支持。国务院领导专门召开会议,马洪同志在讨论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最后下发1986年国发102号文,工作启动。
成立跨国公司的关键是在海外拥有自己的加油站。如果靠自己建设,投资大、时间长、法律手续复杂费事,因此,需要收购现成的加油站作为基础。原驻美大使韩叙同志热情介绍了霍尔布鲁克(前尼克松时期的助理国务卿)任职的投资银行机构,免费为我们工作约一年半,五大石油巨头有三家积极响应,当时美国优尼科公司也在排队、争取加入。经过近一年半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从小到大的跨国合作方案:首先,在香港、新加坡、泰国、新西兰四个地区收购外方已有的加油站,中外合作方股权各半,并在国内建设急需的加油站,既销油,又进出口化工原料,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买就涨,一卖就落”的老大难问题;第二年扩展到澳大利亚等16个地区;第三年扩展到64个地区;中方拟将出口约百万吨油品的销售合同在香港抵贷,用于股权出资,不需要国家另外出钱。
因为国内的原因,1988年底跨国公司合作方案最终流产,这是非常遗憾而又无奈的事情。
我问了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陈俊生同志,为何没有下文了?他说有人递了小条子,上面写到“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小心!”
1988年初秋,我被调到发展中心工作。马洪同志和中心党组支持我并报请中央特准继续开展跨国公司试点工作。没有平台搞跨国公司谈何容易?好在各地都要求我帮助从国外引进塑料、纤维,特别是高档品种。
1989年以后,我国处于艰难时期,国内化工材料短缺,尤其是高档品种难以进口。通过中心渠道,沿海三省市出资1250万美元购买了世界最著名的聚丙烯生产商海蒙公司11万吨产权。海蒙公司是由意大利蒙埃公司与美国大力神公司组建;意大利蒙埃公司拥有发明聚丙烯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美国大力神公司则是由杜邦公司一分为二成立的。当时外方还为我们垫付了流动资金3000万美元。如果在国内建设同等规模的企业,投资需要2.5亿美元,时间至少5年,而且在相当时间内,还难以生产出高档产品。
这个项目,前两年运回产品15万吨,上缴税收4000万美元,是投入的三倍多,由于我们进口了自产的高档品牌,因而把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大大压低。项目取得成功,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
马洪同志和中心的支持与坚持,总算把组建跨国公司的构想成功地迈出了一小步。
台湾的王永庆先生于1989年初派人邀我赴美国台塑分公司,商谈请我帮他制订在大陆投资建厂方案等事宜。我报告马洪同志,他说是好事但要绝密,直接报中央台办领导。
中央批准后,订于7月中旬赴美见面。在美国新泽西王永庆的公司见面时,他请我代做投资千万吨炼厂和70-100万吨级乙烯及下游厂的方案,选址在长江以南。他告诉我,他对在美国请人做的方案不够满意,并说拟捐赠两家各两千张病床的医院,一家建在北京,另一家在长江以南选址,请我代向中央领导报告。
回京后,我在马洪同志支持下,组成了一个来自各方的5人规划小组,从选址到工艺产品方案、机电仪等,花了三个月时间,赶出投资回报率约17.2%的方案,比国外工程公司方案高出几个点。王永庆收到后表示满意,愿立即来京商谈。
经请示中央后,以中国发展中心主任马洪同志名义发出邀请,王永庆于当年10月30日晚抵京。在人民大会堂,马洪同志以主人身份宴请王永庆一行,王永庆的女儿代他热情发言致谢。
在京期间,应请求安排,小平同志及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见了王永庆。在王永庆离京的前一天,根据领导安排,我以中国发展中心代表身份,在钓鱼台与台塑美国公司总裁签署了双方合建年产100万吨尿素合作协议书,利用台塑在德州氯乙烯厂的多余尾气,各出两千万美元,建设尿素企业,其余资金由台塑在当地贷款解决。经美国KELLOG公司多次测算后,尾气足够年产200万吨尿素的工厂使用,这比原先方案增加了一倍。
根据美国SRI(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的报告,当时建年产200万吨尿素,需要12亿美元,而我们只需区区几千万美元,仅是正常投资的零头而已。这样的项目竟然也被流产了,实在可惜!而王永庆大厂投资项目也因在地方被曝光,受到台湾当局的反对而推迟。
但在1990-1992年的三年内,众多台湾轻工、电子、用品行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踊跃赴大陆建厂,形成了台资来陆的高潮。这令马洪同志多少感到欣慰。
这几件事,虽然过去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借今天的座谈会和大家一起回顾,以此作为对马洪同志的纪念。
2010年5月22日于钓鱼台俱乐部
(此为作者在“纪念马洪同志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发言;标题为编者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