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希堂国宝经历的颠沛流离(中)

2010-01-06 06:36根据2007年12月7日北京日报赵耕
连环画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袍哥张伯驹国宝

根据2007年12月7日《北京日报》赵耕

《『三希』离合》石良/改编 姜吉维/绘画

44 1933年2月5日夜,从故宫到前门火车站全线戒严,一大批板车停在了神武门广场上,世界文物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宝长征”就此拉开帷幕。

45 “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后来终老于台湾的北京人那志良永远忘不了那天的情景。

46 四天之后,满载着故宫文物的火车缓缓驶入了南京下关车站。押运官吴瀛临时接到了一个消息——改换目的地,这第一批文物,不去上海了。

47 原来,就在前一天,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国民党元老张继在南京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紧急提案,建议将故宫文物改运洛阳与西安。他的理由是:“古物运往上海,存入租界,受外国人庇护,是国耻。”

48 故宫文物迁沪原是宋子文的主意,而这次中政会开会的时候,宋子文恰好不在南京。张继的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没法反对。

49 当时的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来南京车站接车的时候通知吴瀛:列车暂时停靠在站上,先不要卸车。行政院已经打电报到洛阳、西安去了,如果回电说有地方存储,立刻就转运过去。

50 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传达蒋介石指示:“主张把文献馆的档案留在南京”,叶楚伧当时就建议:“古物留南京,文献运开封”,但随即又遭到于右任的反对……

51 整整一个月过去了,2118箱国宝还是装在火车里,停在铁轨上。那志良的一句话说得辛辣又辛酸:“这不是抬着棺材找坟地吗?!”

52 直到3月中旬,宋子文回到南京,国民政府才最终决定:古物、图书照旧运沪,文献则暂留南京。

53 此后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四批故宫文物先后运到了上海。包括《快雪时晴帖》在内的13000多箱故宫文物,在上海法租界一座天主堂里安然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54 1937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伯驹在郭世五家中见到了国宝《中秋帖》和《伯远帖》。

55 在中国收藏界,张伯驹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家境殷实的他千金散尽,将中国传世书画中最古老的“墨皇”——陆机《平复帖》和中国最早的卷轴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收入囊中,又在解放后将两件稀世奇珍分文不取献予国家。

56 张伯驹知道,郭世五买下“二希”的目的与自己不同,“其旨在图利,非为收藏。当时余恐二帖或流落海外,不复有延津剑合之望。”他立刻请北平惠古斋的柳春农居间,与郭世五商谈购买“二希”的事。

57 信誓旦旦“名物应归国有”的郭世五,竟然一口答应下来,说好以20万元的价钱,将“二希”连同李白《上阳台帖》、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王时敏《山水图》轴、蒋廷锡《瑞蔬图》轴一并让与张伯驹。

59 然而,就在那个夏天,“七七事变”爆发了。由于金融封锁,张伯驹的银行账户被全部冻结,他全家也只能辗转入秦,躲避战火。自知不能履行“一年付清”的承诺,张伯驹只好将价值连城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原样退还了郭世五。

60 1937年1月1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在上海存放了四年的故宫文物被全部运到那里。然而仅仅八个月之后,日寇的铁蹄就逼近了这座六朝古都,国宝只能面临再次迁徙的命运。

61 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军上海。8月14日,第一批故宫文物在长江码头装船,准备从水路运往汉口。这批文物只有80箱,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快雪时晴帖》也在其间。徐森玉和庄尚严师徒二人再次临危受命,随同命运多舛的故宫国宝踏上了漫漫西迁路。

62 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文物运到长江边时,东边隆隆的炮声已清晰可闻。由于码头上挤满了逃难的南京市民,故宫雇用的英国“太古轮”坚决不肯靠岸。紧急关头,押运文物的故宫职员向大家说明原委,逃难的同胞深明大义,立刻让开码头,让国宝先走。

63 满载文物的轮船顺利逃脱了日寇的魔爪,难民们却与古老的南京城一起等来了一场浩劫。

64 这之后,又有两批共16618箱文物先后运出了南京。就在最后一箱文物运走后的第十天,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65 此时,第一批80箱文物正在日寇的连天炮火中艰难前行,从汉口到武昌,从武昌到长沙,从长沙到桂林,从桂林到贵阳……短短半年时间,国宝辗转了半个大西南。往往是文物前脚离开,存放地点后脚就遭到轰炸。

66 1939年1月,这批国宝终于在贵州的安顺县城外找到了自己临时的家。那是一个叫“华严洞”的天然溶洞,洞深壁厚,又不潮湿,且藏于密林深处,十分安全。此后的五年,纵使外界炮火连天,安顺几次告急,故宫文物也是安然无恙。

67 1943年12月,《快雪时晴帖》被秘密送往陪都重庆,参加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故宫书画展。八年抗战期间,颠簸在西迁路上的故宫文物一共展览过五次,甚至曾经漂洋过海,到了遥远的莫斯科。

68 1944年秋天,就在《快雪时晴帖》回到华严洞后不久,贵阳、柳州相继失陷,安顺告急。80箱文物被迫又一次踏上了迁徙之路,这次的目的地是四川巴县。

69 这是西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路虽不长,但苦于蜀道之难,且这一路全是崇山峻岭,多有土匪出没。徐森玉、庄尚严一行人万分小心,还是在出发后不久被西南最大的“袍哥”头目截了下来。

70 徐森玉只得亲自前去谈判,说好任其“出价”,只求保得国宝平安。那为首的大“袍哥”只提了一个条件:要徐森玉将长子徐伯郊送来做自己的“徒弟”。徐伯郊当时正在上海的兴业银行供事,大“袍哥”要他来做人质,显然是想放长线、钓大鱼。

71 徐森玉闻言犹如五雷轰顶,但在爱子与国宝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徐森玉的外孙王圣贻曾听徐伯郊说起过这段经历。徐伯郊告诉他,接到加急电报,以为是老父亲身体有恙,日夜兼程赶到安顺才知道是父亲拿自己作了“抵押”。

72 “但是大舅舅深明大义,二话不说上山拜了大‘袍哥’。他一上山就说抗战胜利后就给大‘袍哥’当干儿子,以银行家的身份保他们一世荣华富贵,哄得‘袍哥’们眉欢眼笑,没多久竟放大舅舅下山了,还叫他转告我外公,保他此行一路平安!”

73 两个月后,身心俱疲的徐森玉终于将80箱国宝平安运抵巴县。他的老友钱钟书听说这段经历后感慨万千,写下一首《徐森玉丈(鸿宝)间道入蜀话别》:“春水生宜去,青天上亦难。西江望活鲥,东海羡逃鳗。送远自崖返,登高隔陇看。围城轻托命,转赚祝平安。”

74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太和殿广场,华北战区的受降大典如期举行。八年浴血抗战之后,中华民族终于扬眉吐气,重整河山。

75 此时,张伯驹已经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北平。八年的风雨漂泊,却没能使他忘掉曾经失之交臂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刚一回来,他就又托柳春农打探起了“二希”的下落。

76 幸好,“二希”仍在郭家。只是郭世五本人已经在五年前去世,“二希”如今的主人,是他的儿子郭昭俊了。至于价钱,也早不是当年的20万大洋,郭昭俊说得明白,一口价——黄金1000两。

77 黄金千两,这是什么概念?就在那一年,张大千用500两黄金的价钱,购得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了这幅古画,张大千放弃了一座富丽的王府名园。这样一算,“二希”的1000两黄金,就是两座王府的价钱。

78 张伯驹知道郭昭俊这是在漫天要价,并非真心想把“二希”卖给自己。他只能不断求人和郭昭俊谈判,希望能将价钱讲下来一些,郭昭俊却一点也不肯让步。

79 这天,担任“教育部战时文物损失调查委员会副代表”的王世襄登门拜访了张伯驹,因为故宫有意将郭世五所藏的历代瓷器回收,王世襄特来向张伯驹了解情况。

80 张伯驹告诉王世襄,郭世五收藏的瓷器一部分已经卖到海外,还有一部分卖给了伪华北政委会委员王荫泰,“现存瓷器多非内廷及热河行宫之原物,是以议价不宜过高。”

81 不久,郭氏藏瓷果然回到了故宫,并且公开展出。令张伯驹意外的是,为了这批“价值不高”的瓷器,国民政府行政院竟一次付给郭昭俊10万美金作为“奖励”,还给了他一个“中央银行北京分行襄理”的职务。不单如此,展室正中还高悬着郭世五的遗像。

82 细一打听张伯驹才知道,此时郭昭俊早已投到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的门下,而郭昭俊送给宋子文的“见面礼”,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

83 气愤之下,张伯驹写了一篇《故宫已佚书画见闻录》,投给了上海《新民晚报》,将“二希”与郭氏父子的关系公之于众。文章见报之后,舆论大哗,宋子文迫于压力,很快便将“二希”退还了郭昭俊。

猜你喜欢
袍哥张伯驹国宝
“国宝”竞拍会
张伯驹老照片一组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漫话国宝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张伯驹宁愿被“撕票”也不肯卖字画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