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印越通胀传染中国

2010-01-04 10:42
环球时报 2010-01-04
关键词:游资越南印度

何国源

2009年岁末,越南、印度两个亚洲新兴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宣布,遇到了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2009年12月24日,越南国家统计局宣布,当月越南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6.52%,为2009年4月以来最高。印度经济决策部门也警告称,印度已处于通胀危险中,通胀率预计超过6%。

同处一个大洲、同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是否会步印越后尘,成为通胀的又一个受害者呢?

与印度、越南相比,中国经济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经济规模更大,个别经济环节的过热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印度、越南要小得多。一些在印度、越南能掀起巨大连锁反应的通胀因素,在中国却会被较好地平衡,从而减少通胀风险。其次,相对印度卢比、越南盾币值的不稳定,人民币汇率近来一直保持平稳,这对抑制通胀无疑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第三,印度经济模式复杂,政府徘徊于“靠政府”和“靠市场”之间首鼠两端;而越南虽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但经济体规模较小,对外资依赖度高,在全球性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很难独善其身;与之相比,中国政府的调控手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第四,人民币迄今仍不是自由兑换货币,这抑制了海外游资的频繁哄炒,为控制通胀提供了方便。

尽管如此,印越通胀也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和中国一样,在金融危机暴发后,越南、印度也采取了政府注资、鼓励信贷等经济刺激措施,同样取得了拉抬GDP的作用。据报道,两国2009年GDP的增长率都在7%以上,和中国相差无几。相比之下,中国“4万亿”的注资计划手笔更大,拉抬GDP的效果更强烈。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理应提高警惕,以防在越南、印度出现的通胀因素,在中国重演。

本轮越南、印度两国的通胀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涨起。其中越南去年12月整体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8%,而印度食品批发价格指数更创11年来新高。与此同时,燃料、电力等基本价格也扶摇直上。这些苗头在中国不少地方早已出现,而基本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往往造成下游物价的水涨船高,对此绝不应掉以轻心。

在有些领域,中国的通胀隐患甚至比越南、印度更甚。经济危机暴发之际,适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初,大量过剩产能因海外市场的萎缩而无从释放,实体经济一下子变得无利可图,大量救市资金涌入楼市、股市,给资本市场埋下不小的泡沫隐患。与中国相比,印度股市虽然火爆,但许多资金来自境外;越南楼市虽然涨势也很凶猛,不过毕竟刚刚起步。一旦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大量资金涌入实体市场,通胀压力就会骤然加大。

不仅如此,从去年“炒大蒜”、“炒辣椒”等闹剧不难看出,一些游资已在觊觎农产品市场。在目前房价、股价和农产品价格落差巨大的前提下,一旦股市、楼市趋冷,这些无处可去的游资很可能涌向低价的农产品市场“抄底”,从而加剧通胀威胁。

日前,越南已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升至8%,印度则开始讨论退出机制、加息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等。与之相比,中国仍然坚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这当然和中国通胀压力相对较轻有关,但若不未雨绸缪,一旦需要调控时,很可能因“急刹车”,导致更多的副作用。▲(作者是北京学者。)

猜你喜欢
游资越南印度
读图
如果可以去印度
越南·河静省
“游资”爆炒东方通信 演绎“造富”神话
浅析金融发展过程中约束企业投资与融资的因素
关于抗战时期游资问题的思考
越南百里“银滩”
最高警察
引导“游资”新方向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