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刊
农技推广投资不足分析及对策建议
夏刊
农技推广投资中政府投资和民营资本投入都是不足的。论文从总量、人均数量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获得的财政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投资不足的现状,民营资本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民营投资主体经营规模偏小和融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技推广政府投资民营资本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政府资金和民营资本共同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扩散。但总体上说,我国农技推广投资是不足的。农技推广投资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扩散,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1、农技推广投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在一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下,政府农技推广组织是唯一的推广主体,其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下,政府推广组织和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共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私人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其推广经费由私人企业提供;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其推广经费由会员集资,或者来源于协会的资金积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经费和自我创收收入;政府农技推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少量的来源于创收收入。
2、利益驱动成为农技推广投资主体投资的主要动机。农村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并改变了我国宏观农业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对非政府推广组织而言,价值规律成为农技推广活动的最重要的准则。大部分的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实施农技推广活动,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表现为理性主体。有些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比如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是非盈利性组织,不以追求协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似乎与价值规律相违背。实则不然,协会的农技推广活动以实现会员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样体现了理性原则。政府投资的目标则显得复杂一些。政府农技推广投资的首要目标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符合理性原则。但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除了经济发展,还有政治稳定、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比如,农业科技扶贫推广经费的投入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不符合经济理性原则,但这种投入有利于最贫困的农户脱贫致富。
1、从总量上看,政府农技推广一直存在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农技推广投资(仅指事业费与专项推广经费)从8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由1986年的11.3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90亿元(现价)。1990年,我国农技推广的财政经费为21.39亿元,到1999年,增加到70.47亿元,增加了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45%。这个增长比例与同期全国的平均工资增长比例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期国家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加了3.7倍)。由此说明,90年代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的增长比例是缓慢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如表1所示,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在2000年首次达到0.50%,2005年进一步达到0.81%,说明我国农技推广财政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但从国际比较看,仍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里作进一步的分析,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实际强度是否达到了0.80%以上?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委托执法、行政管理等工作,这在国际上其它国家都是由政府公务员承担的,如果扣除国家对这些人员和相应工作的投资,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根本没有达到0.80%。本文估计,我国目前的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实际上约为0.60%。
另外,从支出比例看,我国农技推广财政投资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10%左右,并且这一比例长期低于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也说明我国农技推广财政投入是不足的。
表1 部分年份我国农技推广财政投资情况表(亿元)
2、从人均数量看,农技推广人均经费严重偏低。我国农业经营户数量巨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我国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人员数量庞大。据农业部2007年统计,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共有人员86.55万人(包括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人员)。数量庞大的农技推广队伍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均经费偏低。从国际比较看,1990年国际上低收入国家农民人均农技推广经费支出为16—25元/年,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37元/年,而我国2005年也仅为21.2元,只及低收入国家1990年的水平。另外,我国人均农技推广经费中用于发放工资的比例较高。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调查显示,2002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均经费支出为14042元,其中用于人员工资的费用便高达10157元,推广业务费仅为1465元,分别占全部经费支出的72%与10%。70%以上的经费用来发放工资,这一比例远高于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北美和拉丁美洲为56%、亚太地区为59%、非洲为55%。)据有关学者估计,我国人均推广业务费只达到实际所需经费的30%—40%,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扩散。
3、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看,财政支持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技推广部门均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其经费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含县乡两级),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差额拨款单位或自收自支单位,其经费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如表2所示,2007年我国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69.8%,差额拨款的占17.4%,自收自支的占12.9%;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情况比乡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略好一些,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86.4%,差额拨款的占8.9%,自收自支的占4.7%。在财政全额拨款的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均由财政保证的仅占36.8%。另外,2007年获得财政项目支持的乡级推广机构的比例仅为13.5%。这样的财政投入显然无法有效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保障情况在地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的财政支持越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获得的财政支持越少。而实际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技推广部门由于自我创收能力较弱等原因,它们对政府拨款的依赖性较强。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技推广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表2 2007年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供给情况表
1、农技推广中民营资本投入逐步发展。民营资本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营组织主要包括公司经营、个体经营、合伙经营以及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公司经营有家族式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类型;合伙经营则由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共同经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个体经营最为普遍,主要由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人自行投资,自行管理,自负盈亏;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政府农技推广组织包括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一般归口科协和民政部门管理,不具备企业性质,其农技推广资金主要来源于会员的集资和协会的自我积累。据向建雄等学者的研究,在三种经营组织中(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除外),以个体和合伙经营为主,个体经营占调查样本的比例为50%,合伙经营的占比为28.75%,公司经营的占比只有21.25%。]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2008年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3.3万个,联系会员1130万户。
2、农技推广中民营资本投入不足的表现。第一个表现:经营规模相对偏小。据向健雄对湖北宜昌地区80家经营主体的调查,各经营主体的注册资本均在100万元以下,多数集中在3—30万元之间。其中,3万元以下12家,3—10万元27家,10—30万元21家,30—50万元14家,50~100万元6家。这一规模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该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民营资本投入量也相对较少;二是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如大型机械、先进技术)的使用量较少,由此带来的需求不旺导致供给受到影响。由于没有收集到更多的数据,一个地区的数据当然不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但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该类组织的投资规模总体偏小。
第二个表现:融资困难。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三种经营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除外)的融资渠道一直面临较大困难,尤其是低成本的上市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尽管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配套措施制定的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缺乏实效性的政策支撑,三种经营组织仍旧存在市场融资困难、经营规模扩张缓慢等突出问题。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同样面临资金运作困难的问题。每个协会自组建以来,每年都会需要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来开展诸如技术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印发技术资料、召开总结表彰会,以及到外地参观考察等等。活动越多,对经费资金的需要越多,靠单纯的会费收入不足以支撑整个协会所需运作的资金。由于协会活动经费不足,在客观上就限制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而且由于资金缺乏,一些协会还处在无资金、无场所、无科普网络体系的状况,协会类型单一、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好,自我规范管理差,自生自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资金也成为制约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1、适当增加农技推广中政府投资总量。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严重不足已成为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现状以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看,增加农技推广中政府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由前面的分析,我国目前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实际值为0.6%左右,要达到美国90年代初0.8%的水平,还需提高。
2、推进多元化农技推广投资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投资责无旁贷。在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要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推进多元化农技推广投资体系建设。
第一,借鉴发达国家多渠道多元化筹资经验,完善农技推广间接融资体制。一是设立农技推广基金,要在社会上广泛筹资,社会筹资是农技推广基金的重要方式,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技推广活动。
第二,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一方面,要鼓励涉农企业做大做强,要对参与农业技术研究和农技推广的农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农业企业将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研究和农技推广,从而形成良性循坏。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综合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坚持改革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鼓励这些金融机构支持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1]张利庠.纪海燕.试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财政投入.农业经济问题.2007.2
[2]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 2004.1
[3]向健雄.张海涛.梁伟军.民营资本投资农技推广业实证分析.台湾农业探索.2008.2
[4]彭希林.现代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077
[5]杨辰海.李岩.尹庆珍.石东贤.姚翠平.高新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内因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08.5
[6]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1
[7]高峰.吴佩林.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供给研究.乡镇经济. 2007.2
[8]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科技导报. 2004.1
[9]龚涛.胡兰英.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农村经济.20006.6
[10]李维生.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Investment Insufficienc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grotechnical Extens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XIA Kan
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the private capital input are insufficien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grotechnical extens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rough three aspects: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was insufficient by the total quantity,the average quantity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which support organizations in grass-roots governments.The main problem of private capital input is the small scale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the financing difficulty.This article als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Agrotechnical Extension;Government Investment;Private Capital Input
F32
A
夏刊,男,中南大学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湖南长沙,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