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壮生
(武警学院基础部,河北廊坊 065000)
体能是军人从事一切军事行动的基础,是发挥军事技能和提高战斗力的先决条件。近几年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在执行各种任务中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化条件下,军队战斗力的强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武器装备的优劣,但军人的体能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人体能训练。同时,我们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及军人体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召唤下,军事院校必将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承担起为部队培养合格人才这项历史使命的洪流当中。
军校肩负着为部队培养合格基层指挥员的重任,而军事体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体育是贯彻德、智、军、体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健康成长,事关培养的人才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军校体育是学员较系统地了解军事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军事实用技能,学会科学自我锻炼的主课堂。军校体育是培养学员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精神,强化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军校体育是为部队培养具有 “四会”能力骨干的主渠道。
当前,军校的本科层次学员实行 “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简称 “合训分流”,下同)的组训方式,“合训分流”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基层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合训阶段是在完成基础学科专业大学本科教育的同时,进行军事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指挥军官的基础训练,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实现由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由合格军人向既懂技术、又适合从事基层指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转变。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对军校军事体育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向未来,公安现役部队对军事人才的健康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军人体能的理解,从身体形态、力量、速度、耐力等可直观感受到的部分,逐渐转向更多地依赖于军人体质的深层内涵,即具备长时间大强度连续工作所必需的强壮体力,具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作战所必须的强健脑力,具备良好的机体神经肌肉协调性和灵活性,具备全天时作战所需要的生物节律(时差)适应力,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力和坚强的承受力,健康意识的自我强化和身体康复能力等人们直观上难以感受的部分。
公安现役部队任务的特殊性要求军人具备顽强的意志、坚定的自信心和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中,需要更多的是人数少、质量精、机动性好、战斗力强的机动部队,单兵作战是参战士兵面临的一种重要作战方式。在这种作战方式中,士兵在体力和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对任何类型的参战者来说,都是克敌制胜必不可少的前提。与过去相比,机动部队人员需要更多的自信、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支撑 。如何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在增强军人体质的同时,又卓有成效地锤炼军人的意志和提高其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未来在执行各种突发、抢险救援任务时对军事体育训练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表1 军事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应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精神,以深化科技练兵为主题,形成整体优化的训练内容、标准、方法和管理体系。
1.突出军校大学体育的属性。军校的军事体育与普通高校体育和部队体育间存在着共性,但更多的是其特殊性。如:①军校的军事体育课程担负着为基层部队培养骨干的任务,以满足学员毕业后面向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②军事体育课程以军事体育为主。军事体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军校学员战斗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与战斗技能紧密相关,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特殊体育形式。③军事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与队列动作养成教育相结合,即教学中体现对学员纪律和意志品质的要求。④体育科目考核着眼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军人体能锻炼标准》为基本要求,实施不达标不毕业的标准,确保为部队输送合格的基层指挥员。
2.重视理论课的指导性、先导性、完整性。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军事体育理论教学是提高军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大学生是有知识有理性的社会群体,他们均有较高的智能优势,并且在生理上接近成熟,心理上自我意识强且具有一定自主性。所以,军事体育理论教学要根据学员的知识层次和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重训练方法的学习,使学员认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培养三自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从而对学员的体育实践进行全程指导,同时,科技练兵要求体育理论始终要优先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学科共同作用为军事体育教学训练服务。
3.切实有效地狠抓实践课环节。军队战斗力的基本单位是单个军人,而军人的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他的战斗能力。体质的好坏受遗传、营养条件、体育锻炼、生活与工作环境、生命规律等诸因素的制约,其中体育锻炼是后天改造自身、增强体质最积极最富有能动性的因素。所以,军人提高战斗力所需身心素质必须通过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军事体育锻炼来完成。
为了加强学员的身体素质,从第一学年起,重视并抓紧学员的身体素质整体提高。军校有关主管部门应要求各学员队切实做到每天第八节课 (课外一小时)保证用于体育训练,同时在学员队主官负责下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身体素质训练。主管部门定期进行阶段考核、检查、评比。
表2 学员每学年主要体能指标
该体系是在训练部、军体教研室、学员队的齐抓共管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训体系。其组织领导及实施步骤见表3。
表3 量化保障体系
同时,要做好场地及训练时间的保证。应做到教学有训练场,业余训练有分区,在训练场地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场地的有效使用率。在军体教研室的指导下,各队做到有计划地实施自训,减少随意性,把训练保障条件确实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保障体系,以期达到以下效果:训练有场地,时间有保证,主管负责制计划有落实,检查评比奖惩分明,学员身体素质逐年提高。
体能训练中渗透心理训练。现代军事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能训练在培养和发展军人心理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为提高体能素质而进行的体能训练,可诱发和加强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焦虑、抑郁和苦恼等消极情绪状态具有消除作用。②在体能训练活动中,可增进士兵之间、官兵之间相互交流,这种人际交往是令人愉悦的,具有增强心理健康的效果。③体能训练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汰,科学证实该化学物质能削弱忧郁、苦闷、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强积极情感。④体能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士兵的意志品质,对官兵主动适应未来各种突发事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将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渗透到实践课当中。将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渗透到实践课当中,要求军事体育训练的施训者努力将自身培养成为具有教学、训练、科研等多方面复合型的人才,在立足于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密切关注二十一世纪与军体训练相关前沿学科 (如人体科学、生物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发掘切实有效的科学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研究提高部队官兵心理意志水平的有效训练方法,特别是在现有条件下模拟战场条件的训练环境、训练强度、负荷,以及有效训练的过程、周期、效果等的规律。
军事体育实践课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遵循学员身体发展规律,不同的学年体现不同的课程重点和层次要求(见表4)。
表4 军事体育实践课的层次重点
1.选修课程的设置易于学员个性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军校军事体育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是从学员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促进学员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服务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选修课程的设置既有针对性、对抗性较强的实用技能,如散打、搏击、擒敌技能、武术等,又有普及性、健身性较好的大众体育项目,如球类、健身操等,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全面促进学员体质提高和丰富院校体育文化生活。
2.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军队院校开辟第二课堂,目的是培养学员组织部队基层各类体育训练、竞赛活动的能力,让学员参与或主持体育赛事的编排,从而为到部队担任第一任职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此外,可以进行体育人文、体育美学等教育,拓展学员的知识面。
3.建立规范严格的考核机制与定期评估。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考核应建立规范严格考核机制,在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考核评定等方面实现标准化。
体能训练考核作为体能训练组织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严格依据《军标》的规定进行规范,使之贯穿于各个体能训练层次、各个体能训练项目、内容之中。在体能训练中,要以考核标准和成绩为牵引,全面推进体能训练的开展,对《军标》规定的体能训练考核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做到不折不扣地执行。
同时,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将学期考核与定期的学员体能测试评估结合起来,便于及时了解学员的体能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教学的进程和难度。在考核结果的评定方面,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不同水平和程度学员的军事体育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鼓励学员在原有体能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充分保护学员的训练热情和积极性。
[1]张训才.论 21世纪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2]林建棣.军事体育[M].解放军出版社,2004.
[3]司世明.关于军人体能考核的几点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4).
[4]倪宏强.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