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硕鸣
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读《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有感
丛硕鸣
编者按: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从历史渊源看,现代中国体育缺乏主体的文化观念,我们现有的体育理念既不是东方文明,也不完全是西方文明的传承,不辨东西。”这使我们很难全面认清体育,更难以构筑体育理论体系。究其原因,是学者在研究中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各个击破”,而难有静心、系统读书的习惯。为此,《体育学刊》杂志社将在“体育资讯”栏目中刊登介绍中外体育名著和读书心得的文章。希望广大体育工作者踊跃投稿,为更全面、清晰认识体育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梁宏达老师曾在“体育评书”节目里介绍过他对自传的一些看法,我深有同感。原来,世界上真正值得人们读的自传有两钟类型:一,这个人必须是一个伟大的传奇式人物,他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创造的财富,对后辈们有着非凡的意义;二,这个人也许只是一个凡人,但他经历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或阶段,并掌握着这个重要的时段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确,我相信读这两种自传,定能从中受益匪浅,感悟真谛。对于袁伟民的这本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的自传《袁伟民与体坛风云》,梁老师是推荐大家看的,因此我也买了一本。总体来看,对于这本自传的定位,十分有趣,应该在二者之间。袁伟民虽谈不上伟大的传奇式人物,但在他从事体育事业的47年里,美誉度还是十分高的,他也对中国体育的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他所经历的20年间5次率团出征夏季奥运会、2次率团出征冬奥会、5次率团出征亚运会、9次参加全运会的各项工作、2次参与北京申奥活动的历史,的确见证了中国体育逐步成长逐渐强大的过程,并且以他多年的经历对这一时期的回顾可谓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我认为这本自传结合了两种类型的特点,但更偏重于后一个类型。其实,袁伟民也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凡人。从书中得知,在卸任后,他坚定自己“不问、不说、不要”的“三不”原则,就是延续了自己多年的作风,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人,默默为中国体育贡献不平凡的力量!
通读这本书,我的感触十分大,可以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首先这并不是一本完全纪实性的作品,从作者是“远山”而不是袁伟民本人就可以发现。由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袁伟民这 47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就绝不仅仅是回忆与纯纪实性的东西了。它肯定夹着更多的感想、更多的对事件的评论。虽然这些肯定都代表袁伟民的观点,但显然这样的表达会让人觉得更客观更让人信服,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样的写法显然容易将读者立场拉到袁伟民这一边来!或许,这真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然,为官多年的袁伟民难道还没有能力自己写一本书吗?我想不会,他具备这样的文字功底,也有时间,也不是怕得罪人不敢说真话,肯定更多的是想让人信服自己所说的一切,站在自己一边。
通读这本书,让我进行了无限的思考……这本书是绝对的“跳出体育看体育”的代表作。它具有3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超体育”,以“合纵连横问题”为代表;第二是“体育”,以“兴奋剂问题”为代表;第三是“竞技体育”,以“足球故事”为代表。通过思考,的确能让我这个体育专业的学生更了解“什么是体育”这一深奥问题。用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来诠释体育的本质与含义,印象会更深,效果会更好。书中不仅仅有对体育的论述,还有做人与为官的思考,影响是全方位的。也许,我并不能完全赞同书中所有的观点。毕竟,一切所谓的“真相”都是以袁伟民个人的角度进行陈述的,并不能完全得到证实,但这并没有关系。我觉得,这已经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了。有不同声音、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真相被披露,都是社会进步了才能做到的。通过这本书,只要引发了我的思考,其实就已经起到作用了。
这本书之所以能激起社会轩然大波,引爆点肯定集中在书中的XXX身上,我们断定XXX就是何振梁先生。书中提及他的两个章节,言语犀利,足够震撼!我想,何振梁老人对中国体育的贡献当然大,但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他被塑造成一个神话了,所以袁伟民才会拍案而起,否定这个神话。毕竟,申奥的成功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更应该突出团队的力量。至于一个个“真相”的披露,让人不可思议之余,是否就是事实还有待考证。但是由于作者语言表达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加之直接引用于再清、李志坚、屠铭德等当事人先后在各平面媒体发表的文章,均能表达同样的观点,这些加在一起,说服力显然就很强了!因此包括我在内,当刚看完这两章后,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完全相信书中的一切。但静心思考后,由于这里包含了利益共同体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我认为书中写的还是不能完全相信。本来,处理这样的大事就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内部有矛盾太正常了!我认为,我们现在有机会了解这一次次成功经历中一些背后的故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我们应该保持缓和、不激进的心态看这种事,静观其变,不要人云亦云,见风使舵!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跟我说,从现在起,所有的媒体都不能再对《袁伟民与体坛风云》这本书进行过分的评论及报道了。书中“审计风波”一章的叙述,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无论它们是否属实,但其中牵涉到的利害关系,有些想必是触碰到了一些潜规则的禁区,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书中章节多处说明事情真相及内幕的时候,总是点到为止又欲言又止,的确让人产生不少联想。像此章中的叙述,不难看出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审计署(主要是新上任的领导)之间矛盾的愈演愈烈,从而引发的这次“子虚乌有的审计风波”。
书中频揭真相,可谓让人大呼过瘾,但我觉得也有不妥之处。中国女排“假球事件”以后,在袁伟民局长领导下的一切处罚与指责都是得当的。但已经决定在《中国体育报》上登公开道歉信后,书中仍把袁伟民在开总结大会上训斥时任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的话,一字不差登了出来。从语句上,的确让任何人听了都不好受。其实,袁局长批评徐利,肯定是对的,让他作为代表向全国人民道歉,也是对的。但那些训斥的话,是否也有登出来的必要呢?我相信徐利作为下属,表面上肯定不敢说什么,但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你想,原来只有与会的百余人听到了,现在可好,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毕竟,他还是在这个位置上要继续开展排球工作的领导,没有人会一点也不顾及自己的面子的。因此我认为,既然有了公开道歉信,这类的话就不应再出现了。
袁伟民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2009年的“兴奋剂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否定“金牌至上”的体育观,而具有“破解神话”的意义和勇气。在新中国体育60年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多神话并且被制造了很多神话,但其中有些神话在今天看来不但不算神话,而且还隐含着浮夸、虚假甚至丑陋!就如昔日被称为“马家军”的辽宁女子中长跑队,确实拿到了世界冠军,但是经过袁伟民的一番揭秘,这个神话也被破解了。还有不少运动员,只要吃药了,就绝不能代表中国去比赛。袁伟民说到做到,扭转了当时中国被称作“禁药大国”的名声。教育学家叶澜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同时可以拥有负价值,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可以存在坏的教育。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她没有认清教育的本质,对现象产生了迷惑性。教育应该只有正价值,负价值的应该称为教唆。从某种程度说,体育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的本质属性受教育的本质属性及目的制约,因而从体育哲学的角度看,体育中的不良现象不能归于体育本身,要了解教育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体育方向!所以,如果对教育、体育本质把握不准,会得到可以用兴奋剂的结论。而袁伟民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能清楚把握它们的规律,明确其方向,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树立了好榜样!
人无完人,一本好的自传,除了应该肯定自己的成绩以外,也应该对自己工作中的一些错漏加以反思,才显得完整。这一点本书还做得不够。众所周知,中国足球未能有实质性突破,是袁伟民体育事业中最大的遗憾。因为他先后多次被派遣去统领中国足球这盘大棋。足球故事里,可以读出“职业化”的神话:她显然不是拯救中国足球的唯一灵丹妙药,这就像彻底市场化并非拯救当代中国的唯一灵丹妙药那样。在职业化过程中,显然出现了不干净的苗头假球黑哨。但当出现苗头时,也是打击这种丑恶现象,维护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最好时机,一贯有魄力且无比痛恨假球的袁伟民,为何此时并不能果断出击,把握这个好时机,为中国足球造福呢?是因为他运动员出身的背景,能运用的关系不够吗?是因为他不敢触碰恶势力吗?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也没有想到要求司法介入吗?包括2001年万恶无比的“甲B五鼠”事件,都是在他任上发生的。可到最后,事情一件件还是不了了之了。因此,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足球才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司法介入,但仍大多数人对“反赌风暴”行动不抱什么希望!悲哀啊!中国足球的成长有您的功劳,那么由于“假”开始带来的恶劣环境,您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您就不该反思吗?我一直认为,中国足球联赛坏就坏在一个“假”字身上!
这本书读完了,真的令我感触良多:袁伟民的体育生涯是在中国举国体制下铺开的,袁伟民的时代辉煌可以说是这个体制的产物,他所处的时代成全了他,他也成全了这个时代的任务。袁伟民的时代终结了,但中国体育发展的步伐从来也没有停过。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在新旧体制、机制的变革中,多向思维模式、多头利益冲突、多方碰碰撞撞,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感谢《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让大家更体会到这种情怀,我们也感谢袁伟民47年为中国体育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会记住这一切的……
·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