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适应经济发展的研究

2010-01-01 10:20邬万江贾元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基础专业

邬万江 贾元华 姚 嘉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工学是实践科学研究,创造、创新科学研究。培养工科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造和创新精神绝不是设置几门课的事情,也不能认为只要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加强了工程意识、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如何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

1 知识、能力结构的扩展

知识、能力伴随着人的成长并构成了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为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奠定基础,能力为知识的实际应用展示才华。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就业影响最为直接,因此,交通运输专业除需加强运输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交通运输组织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熟悉交通运输法规;熟悉商品流通的基本过程,能对物流进行科学管理;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及相关市场的运作规则;能对交通运输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和预防;能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诊断,制定出正确的维修方案并组织实施;能对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汽车消耗和辅助材料进行鉴定和估价;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

2 实践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平衡发展,工程意识无法形成,创造、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调查表明,75%的被调查者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表示不满,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择业困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以往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课堂引导,课外扩展,实践发展的新模式,强调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逐步演变成为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要拓宽专业面、强化基础,分方向、分技术特点、分技术领域实施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工科基础、技术基础与专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部分学生雪球和特点的实践环节。

结合实际情况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紧密结合国家对于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的优惠政策来促动在校生的实习活动;②学校积极安排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活动,从而做到科技和学生双双走出去;③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来校讲学的制度安排,让学生提前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④加强教师的实习实践轮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有时间到企业去适应、学习、提高,从而在校内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提高实习实践效果。

实验室建设要提高技术含量,向高技术方向发展。我国的年汽车产销量在2009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大都是以汽车为主的,由于汽车技术发展很快,汽车本身向电子化方向发展,汽车运输组织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运输系统向综合、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提高专业的装备水平,建设若干个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室,以促进专业的技术进步已十分紧迫。

为了将教学、科研、实验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应成立融三者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实验实体,取代教学、实验机构分设的格局。应取消教研室与实验室分设建制,在交通运输专业框架下,设立融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研究室。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一些其他需考虑的因素,将教研室与实验室合并建立研究室的构想,可以分步到位。第一步可新建立若干个研究室,如汽车电控系统研究室、运输信息化研究室;第二步则把原有的实验室逐步过渡到教学、科研、实验一体化的格局。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可能的条件,成立若干个课外活动小组,做到有场地、有经费支持、有活动内容、有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与管理办法。

3 课程体系的建立

在大平台、大工程思想指导下研究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对共同基础课程与工程技术科学基础课程;数学、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等的关系;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

课程体系是指导思想的具体化,为今后学生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从事业务工作奠定基础,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完善学生智能结构的保证。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应以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机电工程学为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工程图学、运筹学、管理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工程、运输经济分析、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技术经济学、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交通财务基础、物流管理、交通运输法规、机械工程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以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长的培养模式。

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所设定的专业方向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特殊设置的课程群。选择了这些课程,将为该专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

拓展平台是打破专业界限,包括专业课和非专业课构成,提供给学生根据个人特质和兴趣爱好可任意选择的课程群。任选课的选择可以在专业方向任选课程群中选择,也可以跨群选择,还可以将其他专业限选课作为自己的任选课来选修。形式灵活多样,突出了工程大类的理念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 适应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责。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高等院校发展提出了一些共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区域特色要求。

调查显示,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有自己的人才需求观:一是,成本观。现在用人单位非常注意用人成本,期望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二是,实用观。即实用人才观,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第一位,明确提出“需要的就是人才”,期望高等院校毕业生能真正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三是,发展观。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与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反映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

最后,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交通运输专业应该充分发挥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使之能够满足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要做到以下三点:⑴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⑶正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行。

如果我们能认真领会精神,抓住机遇,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紧跟学科前沿,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一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1]杨林生,牟惠康,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04.

[2]路平,苏汉元.试论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1.0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基础专业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