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英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高等数学是职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与专业课知识密切相关,学好高等数学有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的开展。因此,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引导职校学生学好高等数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教育同行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向更加明确。这是由过去的单纯学历教育向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转变。作为高校教师要认清形势,把课程教学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和开放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学校加大实训教学力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数学教学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在这种形势下,原有的教学内容必须调整,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原来的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对于高等数学课来讲同样如此。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打破学科体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比如电工电子类专业要以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拉氏变换等内容为主;机械类专业就要以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等知识为主,等等。并结合专业结构,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将所学数学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由于职业院校侧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是计算和应用,纯理论的推导和证明无疑是增加了教学难度,加大了学生学习负担,也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专业也根本不适用。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降低教学难度,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重视概念,强调应用,侧重计算,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同时,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适应数学教学的能力,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直观教学方式,让知识变得浅显、简单、易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性就会增强,感到数学是易学的,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与规律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利用完美的教学艺术,刺激学生听课和记忆的心理作用,进一步引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一方面,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启发式讲授法之外,由于每堂课所传授的内容具有多种性质,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一法为主,或是多法配合。比如在讲授“导数的概念”这节课时,由于导数的概念晦涩难懂,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概念,然后用“问题驱动法”展开具体教学内容;最后用“研讨法”进行习题的讲解,这样多法并用,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另一方面,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CAI教学课件,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和具体化,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不仅要会怎样教,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成为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保证。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注意作习题,不习惯多看课本,不擅于动脑琢磨,往往数学概念模糊不清,导致作题没思路,应用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即预习、听课、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归纳小结。每个环节都要重视,不可忽视。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也会自觉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中,一通百通,终生受益非浅。
对于高等数学而言,学生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知识点要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教师要加强课外辅导、作业检查和督促工作。坚持经常性下班级辅导和精心批改作业,使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和疑点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利于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子、多想点子,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就会取得明显成效。培养思想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职校人的共同追求,也是职业院校在教育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搞好教育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 2007年04期
[2]萧树铁: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J]数学通报 2002年09期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