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中 初建军 吴殿成 张杰华
(辽宁,鞍山 114041)
千山区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土地总面积446.58平方公里,其中非耕地面积327.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3.32%。历史上千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草茂盛,其森林植物群落为红松阔叶混交林。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人们对山区植被过度开发利用,使得植被覆盖面积缩小、类型减少、覆盖率降低,保持水土能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生态功能越来越脆弱。
2007年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千山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32.9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9.8%,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达94.53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71.1%,人为侵蚀面积达38.44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28.9%。土壤侵蚀模数在500-5600吨/平方公里·年。轻度侵蚀面积66.48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50%;中度侵蚀面积38.35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28.8%;强度侵蚀面积2.4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1.8%;极强度侵蚀面积25.74平方公里,占侵蚀面积的19.4%。千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次之,近几年强度以上级别的土壤侵蚀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开矿、采石、开荒、放牧等人为活动造成的。
千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而且降水集中分布在植物生长季节,5-9月份降水582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8%。年均气温8.8℃,全年10℃以上积温3530℃。无霜期166天。太阳年均辐射总量130.8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节太阳辐射量为85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5%。年均日照时数2562.8小时,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为1418.8小时,占全年的55.4%。千山区的气象条件适宜植物的生长,有利于生态修复功能的发挥。
根据2007年遥感调查结果,千山区水土流失整体程度较轻,轻度侵蚀面积达66.48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的50%,所以,以生态修复的方式恢复植被可行。
千山区总面积446.58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3.84万人,农村人口密度310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均土地0.32公顷。人口密度适宜。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山区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定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动力。千山区地处北温带,天然植被有柞树林、阔叶混交杂木林、针阔混交林、榛灌林、胡枝子灌丛、草甸植被和水生植被等。人工植被有落叶松、红松林、果树林等。全区有植被106科426属827种,鸟类有18个目,31个科,106个品种,物种较为丰富,自身种源供应充足,能够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
生态修复的直接措施就是封禁,但封禁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通过封育使植被得以恢复。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已经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大山要资源的致富习惯,如果让他们从山上转到山下,必须要有替代产业来弥补他们的经济损失。但该区产业结构单一,因而,调整产业结构将成为实施生态修复的首要因素。缺少耕地的农户深居山中,其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妥善安置这些农户,减轻深山区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为生态休息创造条件,是千山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
山区人民生活的主要燃料主要取自于灌木杂丛。薪柴的用量平均每年每户2吨。农民砍柴导致大面积的天然幼林不能郁闭成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开发新能源,解决农民生活燃料,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
我国北方畜牧业以放养方式为主的饲养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千山区的畜牧业以饲养绒山羊和牛为主,羊、牛放进山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栽参、养蚕等人为活动更剧烈。所以改变传统的畜牧业饲养方式,探究新的饲养模式,是实现生态修复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利用当地水文特征,依靠植物再萌发力强的特点,采用封禁治理措施,培育林草资源,以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混杂,促进植被进展演替,加速植被恢复。采用全年封禁为主,死封活封兼顾,重点对河流、道路两侧和35°以上的陡坡采伐迹地、新植幼林地、人工及天然幼林地、疏林地、未郁闭地和河道水保工程实施监管。郁闭度在0.7以上地块设为重点管护区,郁闭度为0.3-0.7的地块设为重点管护抚育区,郁闭度在0.3以下的地块为重点治理区。
在有必要的地区进行补植修复,以加速林草修复速度。其中,成活率70%以上且均匀分布的疏幼林地,不需要补植;30%-70%者进行补植;成活率不足于30%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幼林地补植采用同一树种的大苗或同龄苗。另外,超过25°坡耕地和农民小开荒地必须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为了更好地防治山区沟道的侵蚀冲刷与减少泥沙下泄量,应修建土谷坊、石谷坊及植物谷坊。根据我区小河道特点,在上游修浆砌石护岸,下游采用生物包裹土堤,为减缓水流下泄速度,减轻对下游的冲刷,在流域下游修建拦河坝及蓄水方塘。
根据千山区的地域条件,借鉴其它实践经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行林地转让。依据树种成材周期确定转让期限,可以自愿组合,联产经营;发展庭院经济。在房前房后栽植经济作物或中草药材;发展林蛙养殖和林中养禽;推广食用菌与玉米间作栽培技术,种植高产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开发山野菜种植,尤其发展反季节山野菜的种植;因地制宜,开发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增加群众收入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关系,保障二者“双赢”,才能保证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为了减少农民对林草资源的能源性依赖,大力发展节能设施,开发新能源,进行农村能源建设。主要措施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方,倡导多烧煤,推行以煤代柴;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与庭院经济配套,推行以气代柴;推广建造节柴吊炕;充分利用千山区的光照资源,推广利用太阳能煮饭、炒菜、烧水;推广建造太阳能采暖房;政府投资扶持建立小型秸秆汽化站,回收秸秆,实行统一集中供气。
对牛、羊等草食性牲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舍饲圈养或半舍饲圈养方式。政府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选派科技人员帮助并指导农户建棚圈、青储窖,使农户掌握饲草料贮藏、加工和舍饲圈养的营养搭配喂养技术。对于实施半舍饲圈养的地区,应划定放牧时间和放牧区域。
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农户,应实行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量大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到建房、入户、就医、基本农田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安排部署。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入手。政府部门应当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为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创造条件。此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法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政府组织、水保部门牵头、各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1]曹忠杰,蔡景平,何建明等.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 5):23-24.
[2]霍进臣,杨玉良.关于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生态移民的研究 [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 3)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