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诺敏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经济管理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既是解决增加牧民的收入,发展牧区经济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内蒙古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好坏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生态稳定与边疆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牧区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增加收入,发展经济。这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洁、村屯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医疗,要加强牧区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牧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新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强村、嘎查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牧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SWOT分析是一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S(Strengths)指组织内部条件优势、W(Weaknesses)是组织内部条件的劣势、O(Opportunities)则指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遇、T(Threats)为外部环境所存在的威胁。本文将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内部条件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与威胁。
优势(S)
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域辽阔,外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内与东北、华北、西北八省市区为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和投资热土。
资源优势。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美誉。一是草原资源优势。全区草场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总面积达8700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以上。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孕育了一大批绿色无污染的农畜产品,诞生了一系列以乳、肉、绒制品为主的知名品牌。二是能源资源优势。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区已探明的矿种有135种,其中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位;石油资源总储量超过30亿吨,原油年产量100万吨以上;天然气的蕴藏量巨大,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决储量11.14万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气田是世界级的整装气田。三是旅游资源优势。内蒙古的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古迹、民俗六大奇观别具一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达来诺尔、哲里木大青沟等自然保护区,旅游胜地昭君墓、成吉思汗陵以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斯哈图石林、鄂伦春的嘎仙洞、阿尔山的温泉、阿拉善的别有用心杨林以及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大草原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宾客。
劣势(W)
基础建设薄弱。由于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等特点,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牧区水利、交通、通讯、电网、村庄建设等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许多农村牧区人畜共住、共饮现象普遍存在。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凤毛麟角。牧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科技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广大牧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以及牧业生产的科技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牧区生产经营粗放,经济结构单一,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放牧畜牧业,靠天养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草业结构和蓄群结构不合理,畜群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牲畜头数的增长来实现,品种改良、畜群结构的优化等新型的增长方式由于牧民重头数、轻效益的经营观念和技术接受能力差等原因影响了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模式单一。目前,内蒙古牧区大多数牧民和龙头企业的关系中牧户处于从属地位,谈判能力低下,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合理分工蓄产品加工、销售领域的利润,往往被龙头企业分割较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龙头企业方面,规模小,实力不强,企业经营战略不明确。如果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失败,则对牧户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内蒙古龙头企业中除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企业规模较大,势力较强以外,其它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势力不强,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机遇(O)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内蒙古牧区经济市场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广阔的需求市场,市场化程度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专业畜牧业产品市场方面,全区建成了达拉特羊绒市场、土木尔台皮毛市场、呼市白塔皮毛市场、济宁皮件一条街、呼市毛绒一条街、锡林浩特牧民一条街、通辽余粮堡牲畜市场等一大批大型的沟通城乡的市场。使牧民的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畜牧业商品经济逐步活跃起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连同牧民流通队伍担负起畜产品流通的重任。
国家实施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为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内蒙古牧区30年来,与全国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和小康牧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西部“呼包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异军突起,2007年,内蒙古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范围,使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发展如虎添翼,大力支持东部各盟市积极与东北三省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接,融入东北经济圈。这些带动了内蒙古偏僻牧区与城镇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思想交流提供了物质条件并加快了科技的投入与转化,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
威胁(T)
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最大障碍。内蒙古草原总面积近8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草原之一。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草原资源和自然生态屏障。但是全区草原“三化”面积已经占草地总面积的62.43%,比80年代增加了约30个百分点。并且草原“三化”面积正以1.45%的年均速度扩大。沙尘暴发生日数平均频数在20世纪60年代最高,90年代低,进入21世纪又有所增加。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增加导致草原沙漠化更严重,由于草原生态恶化,草原上的众多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湖泊水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原生产力明显下降,牧草质量降低,产草量下降,直接影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草原降水量大幅度降低,造成干旱、沙化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为牧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我区的市场经济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际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虽然兴建了很多批发市场、生产基地,但是相当数量的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所在地既无产品、又无资源,也形成不了集散中心,有的地处偏远地区没有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不能将畜产品销售出去。另外,市场规则未建立,市场秩序表现不良,商品价格方面大打价格战,有的商品流通中间环节太多,层层乱收费、乱加价,使商品价格偏离了自身价格,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牧区市场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现象较为突出,阻碍了专业市场作用的发挥。
西部开发战略下虽然畜牧业经济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带来负些面影响。如,道路建设、矿产开发、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等过程中,不加以注意就会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抓住机会、努力开发同时要早发现威胁、规避威胁,发挥优势,消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
[1]内蒙古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之一,前言,2008年第2期.
[2]徐蒙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障碍因素分析,内蒙古统计,2007年4月.
[3]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课题组,理论研究,2007年5月.
[4]宋小琴.关于内蒙古新牧区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