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宏
我的解释从假设人人希求真爱开始。一个女孩子无论靓丽与否,要找个真心爱人想来是人之常情。正如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实际上,女孩子择偶中普遍关注的经济条件、学识、家庭背景等情况,归根结底也无非是希望为这份爱多提供一些保障。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女孩子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倾慕的男人是否真心爱自己?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或许,人世间没有比这“真爱与否”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现实中没有女孩子傻到如此地步——只要男人抬抬手。指指夜空,说一句“月亮代表我的心”,她就信以为真。实际上,为解决“真爱与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女孩子们积累起相当多的“恋爱技巧”。比如,约会时故意迟到几分钟。看看这男人是否发火、态度如何,进而浮想联翩开去;又比如共进晚餐时故意谎称没带钱包。看看这男人是否愿意为自己花钱,是否舍得花钱,进而来判断爱的程度:再比如明明知道是他打来的电话,也要等到铃声响了8遍以后再接听,进而来判断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恋爱技巧”的实质,是女孩子“逼迫”男人向自己发送一些“信号”。然后再依据这些“信号”来判定这男人的“真爱与否”。毋庸置疑。这些“恋爱技巧”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男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女孩子判断男人爱的“质量高下”。但是,倘若一个女孩子依此就痴心不改、情定终身,实在是前途未卜!
且不说男人在这场“恋爱博弈”中有可能故意制造一些“虚假信号”进行蒙骗,比如时有所闻的“假英雄救美”故事。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一个男人真正通过了“信号检验”,也仅仅意味着这男人不存在婚姻合约前的“逆向选择”,其是否会存在婚姻合约后的“败德行为”,比如婚前百般承诺。但婚后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大多数女孩子不傻,她们明白上述道理。问题是,如何防止男人婚后的违约行为?换句话说。如何保证男人切实履行自己的“爱情承诺”?这方面的“花招”可谓五花八门,比如有人积极争取“当家权”,也有人限制男人的钱包,还有人雇个“侦探”暗中盯梢。个中效果如何,此处暂不评论,这里只想指出的是一个不少人在践行。但其道理却还没有明确解释的方式——“靓女嫁丑男”。
顾名思义,靓女嫁丑男,就是单就相貌而论的“一级女”嫁给了“二级男”。按照婚姻的般配观念,正常情况是,“一级女”配“一级男”,“二级男”找“二级女”,依此类推。现在情况是,“一级女”嫁给了“二级男”,对于这“二级男”而言,“一级女”与“二级女”之间的“相貌差”就成了他的“意外收益”。而恰恰是这“意外收益”,大大提高了他婚后的违约成本。上面的“一级女”、“二级男”只是为方便分析所做的粗浅划分,容易想见,靓女与丑男之间的相貌等级差别越大,丑男获得的“相貌差”越大。其婚后的违约成本就越大。人的行为是特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男人的违约成本提高,履行爱情承诺的动力也就越高。推演至此,靓女嫁丑男容易理解了吧?
或许有人要问:中国人的婚姻历来讲究般配。为什么独独近十几年来出现了靓女嫁丑男现象?概括地说,靓女之所以情愿“屈嫁”丑男。是因为近十几年来“真爱”的价格持续上涨,在其他机制作用不变的前提下,为确保“爱情承诺”的履行,人们甘愿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据民政部门统计,1980年中国离婚对数为34.1万对,1990年为80万对,2000年为121万对,2003年为133.1万对,2005年为161.3万对,2008年为155.3万对(不含法院部门办理的调解和判决离婚)。从绝对离婚对数看,中国的离婚人数呈现迅速增加之势。另据一项历时4年,通过对上海、甘肃、广州和哈尔滨4个城市各800对夫妻婚姻质量的问卷调查显示:22%的婚姻属于低质量,75%的婚姻达到中等水平,只有3%的夫妻关系称为高质量和完美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真爱”的价格怎会不持续上涨?靓女们心甘情愿地扭转历来遵奉的般配观念、“屈嫁”给丑男。又怎能不势所必然?实际上,我们甚至有信心推测,假使“真爱”的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靓女嫁丑男现象必将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