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讯问僵局成因分析

2009-12-31 09:43胥鸿飞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1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

摘要:火灾刑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危害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文章从对火灾刑事案件的定性分析出发,联系侦查机关在办理火灾刑事案件时出现的各种不同僵局,分析了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讯问造成僵局的原因,以期对刑事侦查部门和公安消防机关的具体办案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讯问僵局;犯罪心理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85-02

据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火灾情况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共发生火灾13.3万起(指统计月,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下同),死亡1385人,受伤684人,直接财产损失15亿元,与去年相比,除损失上升39.3%外,起数、亡人和伤人分别下降16.2%、2.9%和21.6%。总体而言,火灾形势稳中有降,然而就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而言,仍有如下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火灾刑事案件侦查的现状

(一)对火灾刑事案件定性不够准确

司法实践中,许多火灾案件发生,侦查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后,很多不进行临场讨论,或在临场讨论草草了事,不认真分析案情,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有的甚至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参加现场勘查的人员不参与讨论,而没有参加现场勘查的人员凭想像与推理来得出案件性质,对不少案件定性马虎,错把火灾刑事案件当作火灾事件,或火灾事件当作火灾刑事案件,以至于对案件的侦查与否带来极大的困难。浪费人力、财力、物力,最后不了了之。

(二)对火灾刑事案件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火灾刑事案件的特点,决定其难以侦查,所以不少公安消防部门和公安刑侦部门往往在立案后将其长期搁置,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上面。例如在立案后,不组织专门的侦查人员,不采取有效、迅速的手段和措施,指派一个或几个人调查取证,贻误战机,最后只能作为疑案处理,有的甚至将其作为火灾处理,以急于尽快结案。这样将在各部门形成一种不好的思维定势,对所有火灾刑事案件疏于处理。

(三)破案率低

相对于其它刑事案件,火灾刑事案件的破案率一直以来都比其它刑事案件的破案率低。

二、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讯问定义及具体情形

(一)侦查讯问及僵局含义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收集证据,查明是否犯罪和犯罪情节轻重,而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面对面审问的一项侦查活动。

讯问僵局是指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观念、立场、意志、情绪上一种严重的持续的对立,致使侦查无法继续的一种局面。

(二)侦查讯问僵局的具体情形

1.被讯问人公开对抗、肆意顶撞、出言不逊、气焰嚣张、情绪冲动、言词激烈而强硬。

2.被讯问人反应冷淡、迟钝、忧愁,答非所问,或者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固执的采取顽抗到底的态度。

3.被讯问人抓住侦查讯问人员问话中的漏洞,主动反击。

三、火灾刑事案件侦查讯问僵局成因与分析

(一)从火灾刑事案件客观条件分析

1.火灾刑事案件现场勘验难度较其他案件大。火灾刑事案件现场,相对于其它刑事案件现场来说,现场遭受破坏程度要严重得多。此类案件现场,犯罪人犯罪所留下的痕迹物品大多已被毁掉或已发生严重变化。再由于在侦查部门勘验现场之前,消防部门的灭火行为,使现场很难保持原状,现场的痕迹物证也同样由于灭火、抢险而被掩盖,发现和收集物证的难度很大。以及大量的群众围观,必然破坏现场原貌,导致现场的变动,增加现场勘验难度。

2.证据破坏严重。由于火灾案件发生的人员伤亡严重,因抢救财物、受伤人员及疏散群众,现场破坏程度往大于一般的刑事案件。火灾发生后,由于大火的燃烧和蔓延,往往使原有痕迹物品被烧毁,而群众发现火灾发生后,一般都会自发地进入火灾现场,参加灭火活动。大量的灭火人员进出现场,致使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所留下的痕迹物证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另一方面由于火灾现场证据量小体微,难以收集,或者是那些对案件审理有关键意义的证据破坏严重,难以或无法收集,这样给讯问带来极大不利。

(二)从侦查讯问的主体方面分析

1.侦查人员讯问前的准备不充分。讯问是面对面的攻心斗智的斗争,讯问前的准备工作对斗争能否取得胜利非常重要。侦查人员在讯问前,对案件的问题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法,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怎么回答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才能有条有紊、又快又有效地完成讯问任务。然而,我们有些侦查人员却认为讯问前的准备可有可无,有些甚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这势必导致讯问无的放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于是或者态度生硬,或者乱抛证据,致使讯问陷入被动。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做出过激行为,僵局则在所难免。(1)组织讯问力量不够,各方面分工不够明确。事先没有明确主审人员和讯问方式。讯问中争先发问,各说一套,致使犯罪嫌疑人感到侦查人员没有掌握多少材料,故反应冷淡不作供述;(2)侦查讯问人员没有“吃透”案情。心中无数,匆忙上阵,随便提问,容易使得讯问陷入僵局;(3)侦查人员对于讯问对象了解不够。侦查讯问人员往往在讯问时仅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但对犯罪嫌疑人在平时、案后、归案时的表现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心态缺乏研究,不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讯问策略过于呆板;(4)讯问计划不当。对讯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提前想出对策,讯问中辅助手段的协作配合也不够恰当充分。

2.侦查讯问方法不当。(1)讯问抓不住重点。侦查讯问人员在讯问过程中,该问的问题不问,不该问的倒是问了不少。甚至有些问了一半中途却又问别的,中心不突出,重点不明确,使犯罪嫌疑人看出侦查讯问人员不仅水平低下,而且没有掌握确实证据,因而拒供;(2)讯问用语不当。在侦查讯问中,讯问人员一句话用语不当就会暴露案情和我们掌握的案情的底细,给办案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3)使用证据不当。在犯罪嫌疑人存在侥幸心理,拒供的时候,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证据材料,对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谎言,破除其侥幸心理,促使其交代问题从而打开僵持局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使用不当,如直接出示或过早的出示,不到火候就把证据搬出来,就会暴露侦查人员掌握案情的底细,使讯问陷入被动局面,造成讯问僵局。

3.侦查讯问人员素质因素。侦查讯问结果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命运,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与侦讯人员进行对抗。因此侦讯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需要良好的政治、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攻坚克难的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水平。而在实践中,大多数侦讯人员却缺乏专门训练,整体素质和讯问能力尚未达到讯问要求。有些讯问人员由于资历、经历等各方面因素,讯问急于求成,过快过多的暴露自家底细,加强了被讯问人对抗讯问的信心。个别经验不足的同志在对方避重就轻的交代少量对案件无关键作用的问题时即喜形于色,从而使犯罪嫌疑人意识到我们掌握的证据不充分,在以后的讯问中装聋作哑,避重就轻。

4.侦查讯问人员信心不足。由于火灾刑事案件勘验难度较大,证据破坏严重,通常侦查部门很难充分掌握犯罪证据,由于证据的不充分性导致案件侦查难度加大,侦查讯问人员底气不足,在讯问过程中信心不足。这就很容易被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识破,故而顽固抵赖,拒不供述。

(三)侦查讯问对象分析

1.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存在。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都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显示出不同的心理,受一种心理活动的制约。侥幸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是指被讯问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是以畏罪心理为前提而产生的。被讯问人的侥幸心理一旦产生,便成为对抗讯问的精神支柱。由于火灾案件侦破比其他刑事案件侦破较难的现状导致犯罪嫌疑人更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自认为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因此认为只要自己不供述,侦查机关就不能找到自己有罪的证据,不能给自己定罪。

2.犯罪嫌疑人的抵触心理。抵触是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和公安机关乃至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一种不满和敌视。抵触心理一方面是受侥幸心理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出自于人类防御的本能,是犯罪嫌疑人对抗讯问,逃避惩罚的反映。

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1)强烈的反社会意识。这种意识使得犯罪嫌疑人良心泯灭、是非颠倒、丧失理智;对社会、他人仇视,对侦查部门尤为抵触。(2)讯问的进展使得犯罪嫌疑人预感到罪行将败露,或错误地认为将要追究亲人的法律责任而顽固抵抗,使侦查讯问陷入僵局。多表现为一种消极的抵触心理,对前途失去信心,对讯问人员的讯问反感。在讯问时故作懒散,漫不经心,对讯问人面的提问答非所问,或不予理睬,甚至沉默不语。

四、结语

总之,在火灾案件的侦查中,要针对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侦查人员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加强平时的基础建设,尽可能多的掌握不同的讯问技巧,以便在不同的案件中,能运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迅速瓦解犯罪嫌疑人的防御体系,防止侦查讯问中出现僵局,获得讯问成功,最终达到提高破案率的终极目标。本文通过对火灾刑事案件讯问僵局成因分析,以此预防侦查讯问僵局的形成,并提出在僵局形成后的具体解决措施,有利于提高破案率,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私财产安全和公民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程军伟,张公正.新编刑事侦查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管光承.现场勘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徐翔.刑侦设计方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4]杨富昌.侦查攻心斗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5]方波,于义池.犯罪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胥鸿飞(1980-),男,四川绵阳人,成都市金牛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武警上尉,研究方向:建筑防火。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进展
试论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