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里克·帕培 布丽塔·韦德林
“你长得太丑,你活着太难,我建议你去树林里,找根绳子吊死自己……我会拿着转轮手枪,对准你的额头,砰,一枪结束你的生命。”自2月中旬起,德国MySpace社交网站开始流传一首名为“杀死皮特”的说唱歌谣。这首歌谣里的“皮特”——17岁的皮特·瑞博是柏林约翰一乔治·哈尔斯柯高级中学的一名学生,而“杀死皮特”一曲的作者正是他的几个同班同学。他们不仅给全班所有人的手机都发送了一份,甚至还将歌谣放到网上,供人随意浏览、下载。
5个学生里有一个遭到殴打
皮特·瑞博的遭遇并非个案。今天,“校周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德国中学校园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学生遭到同学的孤立、嘲笑与毒打,收到当面或者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形式的辱骂、恐吓与威胁。下萨克森州刑事学研究中心在对44610名15岁的中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后发现,43%的学生有过被欺凌的经历,5个学生里就有一个曾遭到同学的殴打。在1230万德国中学生里,每周有超过76万人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其中,约28.2万人遭到“网络欺凌”。“许多国家都存在校园欺凌的现象,但是,在德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联邦内务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表示。
“校园欺凌”造成的影响相当恶劣。受害者会不安、忧虑进而自我怀疑与恐惧,生理上会产生胃痛、头疼乃至痉挛的症状。“有些孩子甚至会变得绝望,丧失生活的勇气而选择自残或自杀。”柏林心理咨询师艾卡德医生说。
3种类型易被欺凌
根据网络问卷调查的结果,有3种类型的学生最容易遭到欺凌:性格内向、胆小、不爱说话;其貌不扬;成绩优秀或家庭条件优越。
安德丽娅·帕特,17岁,就读于布莱斯格高中。“安德丽娅是个乖巧、文静的孩子,从不惹事。”父亲沃尔夫冈·帕特根本无法想象,女儿居然被同学欺负了4年多。几乎每一天,安德丽娅的抽屉里和课桌下面都被人塞满了废纸团、苹果核等各种各样的垃圾。她的手机不时会收到同学发来的恐吓短信,里面充斥着“强暴”、“杀人”、“吊死”等等可怕的字眼。安德丽娅既不敢将受欺凌的事实告诉老师,又害怕父亲得知情况后会觉得她惹事生非。在默默忍受了4年之后,直到两周前,她的父亲才从第三方那里听到了她被同学欺凌的事情。“我们简直惊呆了!安德丽娅每次拿回来的成绩单都是全优,我们哪里能想到她居然一直被欺负。”
“这类受害者往往都是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们可能会向朋友倾诉,但很少会告诉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只有10%的受害者选择相信父母或师长。”中学校长克劳斯说。
佩特拉·施密特,13岁,就读于奥古斯堡高级文理中学。与同龄的女孩子相比,1.68米、身材偏胖的佩特拉就像误入狼群的大象。“我们不欢迎你加入,你太胖了!”女同学们经常这样嘲笑佩特拉,将她排除在她们的小团体之外。男同学给她起了一个外号——“眼镜蛇”。班上没有人愿意坐在她的旁边,放学后也没有人和她一道回家。同学生日聚会从来没有人邀请她,可是她仍必须掏钱买礼物——因为这是“班规”之一。每周让佩特拉最害怕的就是体育课,因为女同学会将她围在操场中间,嘲笑她有两条粗壮有力的大腿。“有一次,我把自己反锁在厕所里,这样我就不用出去上体育课了。”
“这类受害者因其貌不扬或身体、智力上的障碍,本身就自我怀疑、缺乏自信甚至充满自卑感,也因而更容易招致同学的歧视和欺凌。”艾卡德医生分析说,“最重要的是增强自信心,想通过赎买自由的方式摆脱欺凌只能适得其反。”
亚历山大·海姆克,17岁,就读于汉堡佩尼格职业中学。升入五年级后,亚历山大的学校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场灾难。同班同学经常在学校大厅里“伏击”他,把他的书包强抢过来,将钢笔、橡皮等学习用品瓜分完毕后把课本连同书包一起扔进学校的垃圾桶。还时常有同学将写有侮辱性字眼的纸条贴在他的背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亚历山大?他做错了什么?难道就因为他的成绩好,因为他既不喝酒也不吸食大麻?”亚历山大的母亲显得很愤怒,她已经和班主任以及学校的负责人谈过两次,现在正考虑为儿子办理转学手续。
“成绩优秀的孩子总是容易遭人嫉妒,有时候他们的言行会显得与其他孩子格格不入,这也就成为了他们被欺凌的原因。”艾卡德医生说。
互联网成为帮凶
随着Facebook、MySpace和YouTube等社交网站的盛行,现实生活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欺凌”行为正大量地向虚拟网络世界转移。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网络传播技术,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故意骚扰、恐吓和胁迫他人的“网络欺凌”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网络欺凌”已经成为联合国关注的青少年问题之一。
除了在社交网站、博客、论坛上辱骂受害者外,“网络欺凌”的手段越来越多,新花样层出不穷,例如,今年2月在德国MySpace社交网站上流传的名为“杀死皮特”的说唱歌谣;又例如,今年5月美国YouTube视频网站上流传的名为“杀死皮佩尔的6种方法”的卡通短片。短片讲述了如何用手枪射杀、强迫自杀、推下悬崖等6种方法杀死女同学皮佩尔,而制作这个短片的正是皮佩尔的3个女同学。
此外,近几年,一种名为“掴掌乐”的施暴方式也成为欧美青少年甚为流行的“网络欺凌”方式之一。所谓“掴掌乐”是指对陌生人施暴取乐(开始多为打耳光),并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在网上或手机间散布、传播的行为。
慕尼黑路德维希一马克思米利安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西·霍尔德分析说,“网络欺凌”较现实中的恐吓、欺凌而言,容易对青少年造成更大的精神和心理创伤。据统计,德国因遭到“网络欺凌”而接受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比例已经占青少年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应对之策
一直以来,德国联邦及地方政府以及德国中小学对“校园欺凌”现象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小学校园内。正如一位校长说的:“如果我们老师不重视,今日的小霸王或许就是明日的另一个希特勒!”根据规定,对于欺凌弱小的“小霸王”,倘若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德国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性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