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 传道之魅
蒋勋,能诗,善画,长于文字,工书法,通佛经,因其集大成式的美学身份和常年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台湾青年人心目中的“文化教父”。而他与云门舞集林怀民相交半生的情义,更成为解读他美学价值观的另一个脚本。
1949年随父母举家“逃亡”到台湾的蒋勋,从祖父辈起即经历过多次的国变与家变,领教过繁华背后的幻灭,繁华就变成一种荒谬。他因此爱上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爱上了南宋的绘画,爱上了南唐李后主的诗词……
他虽然坚辞出任台北文化局长,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成为他生活中最不厌其烦的一部分,他讲竹林七贤、讲苏东坡、讲红楼梦……通过他一千零一遍的讲述,让经典成为活着的不朽。
(相关报道见本刊2009年12月14日《蒋勋 我和贾宝玉似曾相识》)
阮义忠 启蒙之魅
20年前,阮义忠的两本书——《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人》和《当代摄影新锐》,成为有抱负无导师的摄影热爱者的神奇教材,透过阮义忠开启的窗口,他们看到一个广漠的影像世界,看到摄影与大地、与人民、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可能性;20年后,摄影在中国已成为介入现实最深的一门艺术:许多重要时刻都有摄影师在场,而在大众与精英视野忽略的孤绝的角落,也经常会有一个甚至更多的摄影师在坚守。如果我们将阮义忠主持的《摄影家》杂志在挖掘和提携新人方面的贡献考虑在内,我们就会明白,这样一位几乎从不在我们面前现身的人物,对于中国摄影的全面进步,发挥了多么巨大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2009年8月至9月,在广东美术馆,我们领略了阮义忠镜头中的土地与人民的朴素与坚忍之美。毫无疑问,他本人恰恰是他所推崇的那些以影像见证人性之美的大师们的一位忠实信徒。
林怀民 灵动之魅
62岁的林怀民,率真、鲜活!
他的生活,素净简朴;他的思绪,冲淡深粹。
当西方人试图反抗重力、追求垂直高度时,他成功地汲取地心能量,探索亚洲舞蹈的水平横向发展。36年来,他带着云门舞集在全球铺展开了巨幅的东方画卷。《行草三部曲》让那些不懂中文的老外喟叹——Choreography(编舞)和Calligraphy(书法)之间,不仅发音相似,更有共通神韵!
今年5月,德国伍尔斯堡国际舞蹈节5年一度的“Movimentos”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林怀民,评审团称誉他是“明星级编舞家”。11月,《行草》5周6城的大陆巡演再掀轰动,云门舞者静定的面容、灵动的身姿令观众感动莫名。12月初举办的网友票选中,林怀民被各年龄层网友推举为“台湾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人气超过李安与周杰伦。
(相关报道见本刊2009年11月23日《林怀民 绚烂的文化输出》)
张经纬 边缘之魅
张经纬以漫长的6年和区区9万元制作费,打造了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纪录片《音乐人生》,一举夺得2009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最佳音效3项大奖——创下纪录片在金马奖获奖最多的新纪录,改写了纪录片在金马奖“台湾导演独大”的历史。
他曾梦想成为马友友,但自问天分不足,放弃拉了15年的大提琴,毅然选择当导演,记录边缘人的故事。他说:“我,本来就是个边缘人。”在香港拍独立电影7年,做过《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编剧,拍过一部记录综援人士生活的《歌舞升平》。
2009年,《音乐人生》这部小众题材纪录片在香港院线场场爆满。他从未刻意逢迎市场,但票房奇迹和如潮好评,证明了优质纪录片绝非“票房毒药”。
谷文达立异之魅
谷文达在人群里是个异数,大圆眼镜、剃得精光的额头,像满清人一样盘在脑后的发辫,在一堆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或老外当中,你如果因此而多看了他几眼,他的目的已然达到。
永远追求惊世骇俗,他的作品充满挑战世人的扭曲的力量,争议不绝:他以16个国家60个女性的月经血、4种不同状态的胎盘粉做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他的头发装置艺术,将精神病院收集的白床单和当地理发店收集的头发覆盖在洛兹市博物馆底楼大厅、楼梯和藏品上,展出第二天就被叫停……
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谷文达的5000只红黄相间的中国灯笼爬上了布鲁塞尔的王朝大厦,他想用这种侵略性的波普艺术传达更深的隐喻,而他灯笼的蔓延仍未停止,50万只大红灯笼将在世博会期间,从上海的卢浦大桥开始,沿南北高架路直至外滩,绵延20公里,成为海上奇观。作为艺术家,他功利,他作秀,他冲锋陷阵,他叫人倒抽一口凉气,你大可以讨厌他,但你就是很难假装没看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