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化

2009-12-31 08:33唐日梅
党史纵横 2009年11期
关键词:苏联医院建设

唐日梅

“一五”时期,以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即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56项工程”建设时期。中国提出要向现代化科学技术进军,彻底改变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科学技术的腾飞。苏联援建的项目力求用现代科学技术彻底改造老式工业,并且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过程。

为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填补了中国现代产业空白,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体系。由于一系列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一批新型的、现代化设备的建成,使中国工业生产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电力工业已建成高温(510℃)、高压(100大气压)热电站,单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的22%单机容量在1.2万千瓦以上的发电设备则占到46%在煤炭工业中,援建的矿井设计采取合理的开拓部署,保证了采煤工作面、采区和开采水平的正常接续,风流通畅、运输便利,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使用了康拜因(联合采煤机)和截煤机;同时,矿井提升、排水、通风、压风、大巷运输、供电等,都采用了可靠的装备,形成了配套的生产系统。在钢铁生产方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有的突破了设计能力,有的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机械工业能独立制造大型精密磨床、重型矿山设备、蒸汽机车,全国形成几十个机械制造系统,使机械设备自给率由建国前的20%左右上升到60%化工工业能生产聚氯乙烯、金霉素、丙酮等,使中国开始有能力自行制造过去依赖进口的高级染料、航空油漆、塑料、抗菌素、飞机轮胎以及特种橡胶制品等化工产品。

在生产工艺上,许多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如推广新的采铁法,铁矿回采率由60%提高到90%被90%的国营煤矿采用,提高了回采率;采用新的采油法,使玉门油矿的采取率由解放前的30%提高到1954年的60-70%从而使中国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许多部门达到了国际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另一方面,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在军工等领域,国家倾向于推动追求尖端技术的技术进步,这样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主要产业中的许多大型成套设备和工程装置都是技术引进的成果;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新产业的形成和产业技术水平的飞跃性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技术引进。“156项工程”围绕前苏联的技术引进大型成套设备,同时引进了这些项目的全部技术、设备和图纸。1956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年-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订的57项任务中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有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喷气技术等六大紧急措施。中国的新兴技术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设计力量

在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需要的技术支持就是基建工程的设计力量。“国家基本建设的合理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工作的质量。设计的质量和先进性,将关系到我国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整个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因此,加强和改善设计工作,在我国基本建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方面中国确实无能为力。1953年大规模建设开始时,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一般不足五百人。如此单薄的力量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全面恢复经济和建设的需要。中国地质工作的技术力量薄弱,存在没有正确的勘察设计就盲目勘探,以致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延误时间等现象。于是,应中国政府要求,前苏联给予技术设计力量的支持。《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划任务的意见书》提出要特别注意地质勘察工作,并决定“除以前派出的地质专家外,增派五十名地质专家去中国,工作期限在两年以内,以帮助组织地质工作,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并帮助进行中国地质人员的生产训练。”

水利资源的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但实现起来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根据1953年5月15日签订的协议,前苏联决定派遣专家来中国,对解决总体利用黄河、汉水的水力资源问题,就现有资料给以鉴定,并帮助中国政府制定规划勘测工作计划。

在煤矿单项工程的设计中,援建的各个矿井、露天矿、选煤厂都有完整的成套设计。中国过去没有专门的煤矿设计单位,缺乏项目或单项工程成套设计经验。这时期,先后在北京、沈阳、上海、重庆、武汉、西安等六大区建立了煤矿设计院。中国的设计人员首先学习这些援建项目的成套设计,学习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结合现场资料组织设计。1953年中国政府委托前苏联列宁格勒矿井设计院就抚顺各煤矿进行编制,同年12月前苏聪提交了《抚顺煤田总体设计说明书》。这些都对中国煤矿按正规程序建设,合理安排地质勘探、项目设计和施工组织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电力工业工程设计方面,辽宁地区的抚顺、阜新、大连发电厂是由苏联电力工业设计院设计,后期由长春电力设计院负责完成的。

总之,通过“156项工程”建设,中国初步具备了对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工业项目的独立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和锻炼了技术人才

缺少科学技术人才是新中国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建国初,中国的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建设的需要。据统计,到1952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75亿人,其中科技人员仅42.5万人,平均每万人中不到7.5个;而42.5万科技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仅16.4万人。大量前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据中国档案材料记载,从1950年到1953年,先后来中国帮助建设的前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

为了实施“一五”计划,前苏联政府派出了5个综合专家组,另外派遣200名设计专家、50名地质专家来华帮助进行设计和勘探,并帮助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前苏联专家同中国技术人员—道,在生产技术领域为中国各行各业改进工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武汉和包头钢铁厂的设计中采用了当时苏联在鼓风炉和优选大型铁矿方面的最新技术;1952年底,前苏联专家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了日伪遗留的图纸及资料,并对整个矿区进行了实地勘

察,彻底推翻了日本人认为抚顺煤田不可能再查出新储量的结论。为了配合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当时在高等院校住教的前苏联教师近600人;到1956年,从俄文译成中文的教科书约有1400种,中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达7000余人,实习生5000人。

同时,前苏联专家在援建项目中通过讲授技术课、现场指导工作、翻译讲解文献资料等各种方式,向中国的干部、工人传授知识和经验。在援建的项目中,几乎每个厂的厂长、总工程师以及技术骨干都在前苏联接受过专业培训。可以说,“156项工程”是新中国首次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尝试。特别是在“156项工程”建设中,前苏联所提供的技术、设备以及大批前苏联专家来华所传授的技术、管理体制、思想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

利民铸根基创新求发展

大连辽渔医院前身是辽渔集团职工医院,始建于1972年,曾经是一个连阑尾炎、疝气之类的手术都不能做的企业医院,在当地也只能起到“中转站”和“疗养院”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30年,辽渔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功改制焕发青春

2004年5月12日,根据大连市体改委的要求,在院长任元和的带领下,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情况下,成功创造出“全体职工人股自由、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层相对多出资”、维护大局和所有参加改制职工利益的改制方案,使医院平稳、顺利地完成了改制。整个过程无一人下岗、无一人上访,达到了职工满意、企业满意、政府满意、社会群众满意的“匹满意”良好效果。这种崭新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符合了国企医院改制的科学发展观,既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又使这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得以服务社会、造福大众,被众多媒体誉为“任元和模式”。

快速发展是硬道理

改制后的辽渔医院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初扩建住院楼和门诊大厅,2005、2006、2007年三次扩建体检科,2008年改扩建急诊绿色通道,使辽渔医院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重新布局检验科,建立了布局科学合理、封闭规范的检验环境,受到大连市卫生局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改造血液透析室,新的透析大厅能够同时容纳120名患者;先后投入400余万元改善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软硬件条件,并成为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典范。截至目前,辽渔医院已投入发展资金达到35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达到两万余平方米,总床位数由原来的200张增加到300张,充分满足了当地群众和临港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医疗需求。

准确定位服务社会

作为大连湾地区唯一一家综合二级甲等医院,改制后的大连辽渔医院致力于打造一所“平民医院”,努力为百姓造福。为此,医院加强了门诊队伍的力量,实行挂普通号、看专家诊的便民服务。门诊大厅设有专职导诊人员引领患者挂号、就医、检查。医院还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及院外监督员座谈会,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持续改善医疗护理质量。近年来,医院扩展了医保服务范围,相继成为大连市7个区的医保定点医院,并连续几年获得大连市医保先进定点医院珠荣。医院还定期开展健康宣教,把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当成自己的责任,先后与各村联手创办了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合作,使当地老年人享受到了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并首次绘制出了当地老年群众的疾病谱。鉴于辽渔医院在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IN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的贡献,辽宁省红十字会还命名其为“大连市红十字辽渔医院”。

伴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已经走在医改前列的辽渔医院,在对未来的规划中确定了完善人才、设备、环境发展规划,将逐步形成高素质人才群体、高竞争力医院专科中心群体、高精尖医疗设备群体、高品位医德医风群体的“四高”格局,打造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猜你喜欢
苏联医院建设
寒露
武装保护苏联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萌萌兔医院
认一认
雾在做迷藏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