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曹
阅读教学中的潜心会文,是一个交织着“读与思”的心智历程,即在读中静思,在思中静读,读与思相辅相成、携手共进。潜心会文让学生静静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在读与思中开启心智。然而,当下的阅读课堂似乎更加关注“动”——放声朗读,激情诵读,互动对话,热烈争论。一时间,课堂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呆久了,你会渐渐感到一种缺憾,感觉“动”有余而“静”不足。其实,阅读课堂怎能一味地“动”,须知“静”亦是不可或缺的。课上真正能让学生“静”下来是一门颇深的学问。这里的“静”不是一种死气沉沉,而是形静而思动、外静而内动,在静思默想中生长着智慧。而潜心会文便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慢慢“静”下来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与其让那些浮浅的、空泛的、迷糊的话题充斥课堂,诱使学生变得心浮气躁、思维浅化、语言混沌,不如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文本世界中,在核心话题的引领下潜心会文,走向文本深处,走近作者心灵,独个儿去揣摩语言,感悟意境。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需要三个方面的有效支撑:一是相关的语言知识储备,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例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解析句段等,这些是学生潜心会文时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二是相关的阅读方法储备,能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例如,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标小节号、画生字词、圈重点句段、注有关资料、写读书心得、提出阅读疑问……这些圈点批注的方法,可以及时地将学生潜心会文中的理解性对话成果“物化”,并使得零散的、模糊的阅读感悟条理化、深刻化。三是相关的阅读习惯储备,能对文本进行自觉的解读。例如,阅读具有画面感的文字时,要养成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画面的阅读习惯,并寻求“文字——画面”自动转换的快速链接。
一、“反刍式”潜心会文
“反刍”是指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现代汉语词典》)以这一动物学现象来观照阅读的过程,学生在潜心会文中不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咀嚼、回味的历程吗?“反刍式”潜心会文,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地读,而要把心沉浸在文本中,在文本的世界里游走,如果一个来回不够,那就走上几个来回,达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阅读境界。经过这样的阅读“反刍”,就可以把原本平面的线性排列的文本给激活了,发现文本中内在的关联点,从而将文本整合成立体的、可视的、多维的网状结构,让人、事、景、物都变得鲜活起来,似乎一下子就立于眼前,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案例】《推敲》教学片段(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大屏幕出示第7自然段中韩愈说的话,指名朗读)
师: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这个问题上,韩愈的观点是——
生:(齐)用“敲”字更好些。
师:那么,韩愈为什么认为用“敲”字会更好些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韩愈的话,并联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学生潜心会文)
生:韩愈认为贾岛是在月夜访友的,这时即使李凝家的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地去推门,敲门表明自己是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我想贾岛是唐朝著名诗人,用“敲”字才符合他的身份。
生:韩愈认为这里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可以联系第2自然段具体说说吗?
生:贾岛的朋友李凝住在长安城郊外,贾岛沿着山路找了很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连树上的小鸟也在沉睡,周围一片宁静。在这种环境里,即使轻轻地敲门,声音也会显得格外清脆,课文中说“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师:把韩愈的话和第2自然段的环境联系起来,你就能深入地体会到“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还有补充吗?
生:韩愈认为用“敲”字比“推”字读起来更响亮些。
师:是这样吗?你来对比读一读,让我们听听。
(生对比朗读)
师:听出来了吗?“敲”字是个开口音,而“推”字则是个闭口音,“敲”字读起来的确比“推”字更响亮些。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解读韩愈的话,没有落入繁琐分析的窠臼,而是把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的重点放在品评韩愈的观点上,要求学生再认真读读韩愈的话,并联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他的观点有无道理。此时,学生在潜心会文中,不仅关注着韩愈所说的话,而且通过上连下缀,把第2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也纳入自己潜心会文的视野之中,在这种“反刍式”的阅读中,对“推”与“敲”的孰优孰劣自然便有了清晰而深刻的感悟。
二、“体验式”潜心会文
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有两种状态:一为解读;二为体验。所谓“解读”,是用理性思考的形式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对象更多的是语言所传递的内容信息,过程往往是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或重组。所谓“体验”,是指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感触,这时读者会暂且忘掉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体验其人物、事件等传递出来的思想与情绪。阅读的快乐就在于能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灵的绽放。学生在潜心会文时的心理状态,其实就是他们用心去触摸作者的心,用自己的热情、自己的低落、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失败、自己的酸甜苦辣去体味作者、作品中人物的生活世界,在不断的忘我体验中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自己在阅读中融入思想和情感,注入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的时候,就实现了它原有的价值,而这种“体验式”潜心会文也正是我们追寻的本质意义上的阅读状态。
三、“批注式”潜心会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毛泽东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圈点批注,就是营造一种潜心会文的氛围:让学生心无旁骛、静思默想地读,读出个性思想;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注,注下阅读感悟。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在潜心会文时浮光掠影,泛泛而读,还可以引导他们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将阅读感言诉诸笔端。在引导“批注式”潜心会文时,注意不必搞得过于繁琐,什么横线、波浪线、圆圈、三角、着重号齐上阵;也不求面面俱到,什么中心词、关键词、重点词、动词、关联词都兼顾。要指向明确,有所侧重,以圈点批注促阅读,在潜心会文中作批注。
四、“补白式”潜心会文
任何一篇文本,尽管作者在写作时已经通过字、词、句、段、篇具体物化了其内容与思想,但言不尽意,文本自身仍旧存在着诸多的空白点。这正如丰子恺先生在评价绘画艺术时所说的“空,然后有生气”一样,文本自身也正因为有了“留白”,才具有了让读者观照自我生命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这些空白点就是一种“召唤结构”,是一种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引导学生“补白式”潜心会文,就是要把阅读的视角更多地投射到这些文本解读的空白点上,适时适度地引入资料、引入生活,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人生阅历等能与文本中的空白点“即时对接”,激活文字,不断补白,使得文本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五、“对比式”潜心会文
“对比式”潜心会文是把两篇(两段)或两篇(两段)以上的文字放在一起对比,探究它们的异同点的比较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潜心会文过程。在引导学生作“对比式”潜心会文时,教师一是要精选对比阅读的材料。材料既要有相同点,又要有区别;既要让学生熟悉,又能给学生以新意,这是对比阅读的前提条件。二是要精选对比阅读的核心点。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不能泛泛地或茫然地作比较,而要在核心话题的引领下潜心会文,这是对比阅读的价值所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比式”潜心会文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教学拥有一定的厚度。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潜心会文就是一座阅读的桥梁,它把学生与文本这两个视界连接起来,把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情感状态投注到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中。于是,文本被激活,文字变鲜活,阅读的过程也便充溢着种种美妙的经历与体验,留存下自己独特的思想印记。潜心会文这座阅读之桥,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也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境界。(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作者简介: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随笔150余篇。曾在上海、南京、镇江、常州等地执教公开课60多节,作学术讲座40多场,形成了“个性解读——有效对话”的阅读教学风格。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