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前几天收到一条短信:70后,任何时候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都会马上给其让座;80后,崇尚上下级平等;90后,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仔细想想,还真有一定道理。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感受到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表现欲强,于是,教师一人“独唱、独舞”多年的课堂,出现许多“伴唱、伴舞”的“插嘴”者。五花八门的“插嘴”,不仅有惊奇,也有疑问;不仅有对老师、对书本的大胆质疑,还有顿悟后情不自禁的赞美和慨叹。许多“插嘴”是学生发自内心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因是即兴生成,所以无比鲜活,如果引导得当,能迅速点燃情感与思维的火花。
记得有一次讲授《先师孔子》,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我在屏幕上打出了一段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将孔子的诞辰9月28日定为‘世界教师节;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为美国的教师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把孔子的诞辰定为教师节或教师庆祝日。可见,孔子不仅是中国教师的鼻祖,也是世界教师的荣耀。”当学生惊叹孔子的知名度之高时,一个学生突然“插嘴”说:“为什么中国大陆反而不以孔子的诞辰作为教师节?”他的“插嘴”立刻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兴趣,我及时捕捉这一思维火花,说:“他的质疑很有道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到底该以哪天为教师节?”经过激烈的争论,大部分学生主张我国应以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教师节,理由为: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格独立的教师,是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奠基者,值得后人纪念。以孔子的诞辰为教师节,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余兴未尽的学生,课后联名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写了一封信,建议将教师节改为9月28日。
因为学生的“插嘴”,课堂不仅能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而且还会起到“调味剂”和“加温器”的作用。有一次我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文,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我“劳力”地讲,学生们“伤神”地听,整个课堂气氛“规矩有余,活力不足”。于是我用提问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问题一抛出,学生面面相觑,课堂温度降到冰点。我正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学生冷不丁“插嘴”说:“让王子帅回答吧,谁让他是王子,长得又帅呢。”他的幽默引来一阵开心的笑声,在笑声的调剂下,课堂温度迅速上升,发言的学生也随之出现了。很多时候,学生的“插嘴”还会给教师提供一个了解学情的途径。记得有一次学习《新中国的成立》一文,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的政权特色,我说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共选举了六个国家副主席,其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如宋庆龄……”话还没说完,一个学生“插嘴”道:“我知道,宋庆龄是蒋介石的夫人。”他“张冠李戴”的“插嘴”不仅没有引来笑声,反而吸走了不少羡慕的眼球。这一插嘴提醒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以后备课要注意基础性。
教师不必为课堂“垄断”地位受到冲击而苦恼,因为实践证明,课堂也会因学生的“插嘴”而五彩斑斓、生机勃勃。(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