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靶场的“首席射手”——朱传涛

2009-12-30 06:32
兵器知识 2009年1期
关键词:靶场导弹试验

打工仔的绿色心愿

帅气十足的朱传涛是颖上县人他1997年初中毕业后,看到体弱多病的父母为凑齐每次上学所需的几百元学费,不是变卖农产品,就是向亲戚借钱懂事的朱传涛,年轻的心灵承受着沉重的内疚感。是年,本来可以上重点中学的朱传涛与倔强的父亲长谈了三天后,终于使得父亲同意自己外出打工,等挣够了钱,再回来继续上学。

朱传涛来到上海,被介绍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好学、能干,非常能吃苦的朱传涛很快博得了老板的喜欢,不到一年时间,就当上了车间主任,月收入达到2000余元,事业可谓一帆风顺。

一个农村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成就,应该好好把握,但偶然的一次外出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是部队征兵前夕,大街上火红的征兵广告很是醒目,从小向往绿色军营的朱传涛,梦想被唤醒。在同事和老板的可惜声中,他匆匆收拾行李,返回家乡报名参军。

生产班的“逃兵”

从美丽的家乡来到荒芜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当新战友们感到无比失落和后悔时,朱传涛却陶醉其中。想着自己很快就能成为身怀绝技的“神枪手”、“散打王”等英姿勃发的军中士兵时,经常无意间笑出声来。

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朱传涛训练中无论多苦多累,都一声不吭,咬牙坚持他的军事技能在新兵团无人能及,每次会操都是第一,深得部队首长的喜爱、朱传涛内心升腾着强烈的自豪感,在战友羡慕的眼神中,他开始精心设计自己的军旅人生。

然而,令朱传涛没想到的是,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了生产班,负责养猪种菜的工作。

朱传涛所在连队,担负着便携式地空导弹在科研实验阶段的发射任务。来到单位的头一天,队长曹晓栋在连史室向12个新战士介绍了连队的发展史。尤其令朱传涛热血沸腾的是,自己所在的连队曾涌现出了“中国军队第一杀手”张平生,“全军优秀士兵”王建华等神试弹兵。朱传涛渴望着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连队的菜地就在导弹发射基地边上。每次有导弹发射任务,朱传涛总能清楚地听见指挥员下达的每一个命令,甚至导弹呼啸着冲向“敌机”的轰鸣声,在朱传涛的感觉中也是最动听的乐曲有时,他也会扛起手中的铁锹,像傲立靶场的试弹兵一样,对着戈壁滩上空飞翔的秃鹫,“狠狠”地瞄上几下,过把打“导弹”的瘾,

“我当试弹兵了!”有时早上起床后,朱传涛总会这样讲、战友们听习惯了他的这个梦。班长说:“你好好种菜,可不能当咱生产班的‘逃兵!”

后来,导弹发射班的一名试弹兵因身体原因被淘汰了。听到消息后,朱传涛悄悄地推开了队长的房门,开门见山地说:“队长,我想当试弹兵!”

“当试弹兵有生命危险!”曹队长坦言。

“只要能让我扛导弹,我什么都不怕!”

“当试弹兵随时可能被淘汰!”

“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朱传涛真诚地说。

曹队长感觉到他是个好苗子,尤其处处体现出来虎虎之气。正是一名试弹兵必备的潜在素质。

“朱传涛当‘逃兵了!”当生产班长向战士们宣布这一消息后,战友们没有责怪他,反而无比欢呼。要知道,在国家唯一的防空武器科研试验靶场能当一名导弹试弹兵,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了。他们纷纷与朱传涛碰杯,预祝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试弹兵。

艰苦的训练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结识了一位老戈壁——我军有名的发射控制专家陈子忠老高工,他与导弹打了30余年交道。面对记者的发问,老高工感慨地说:“国家培养一个运动员难,靶场培养一个优秀的‘试弹兵可谓难上加难!”

这种感慨的背后,是一名试弹兵承担的重要使命所在。一旦他们站在靶场上,扛的便是价值昂贵的尖端防空武器,假如因为试弹兵自身能力的缺陷,导致试验失败,造成武器装备浪费、科研试验周期加长,将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

朱传涛具备优秀试弹兵所需的身体健壮、心理素质好、反应灵敏等条件。

为了炼就一流的导弹发射技能,朱传涛忍受着戈壁滩恶劣的气候,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春天,风沙弥漫,他在靶场上眯着眼睛练瞄准;夏天,70多摄氏度的地表温度烤化了解放鞋底,他咬牙坚持:秋天,白天穿着短袖,到了晚上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有些冷:冬天更可怕,寒如坚冰的发射筒扛在肩上,稍不留神脸上的皮就会被扯下来。

经历着艰苦训练的同时,朱传涛在试射某种型号导弹的前期,还要到武器生产厂跟踪学习导弹的设计原理、性能、构造。厂方对跟踪学习的朱传涛进行全面培训后,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考核,因为朱传涛将来试射导弹的状态直接关系到该型号导弹的命运。如果他在哪一项考核中过不了关,就会被亮“红牌”,失去了试射该型号导弹的资格。在这种严格的考核中,朱传涛每次都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厂家的信任。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朱传涛为了炼就良好的身体素质。他每天都要坚持5千米越野,举发射筒200余次,单臂俯卧撑100个,还有仰卧起坐、哑铃操、军体圈等训练课目,风雨无阻。

危险征程从头越

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发射,射手不是坐在安全的控制车上摁发射按钮,而是肩扛导弹对目标实施进攻拦截。由于在试验阶段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导弹有可能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爆炸,因此,试弹兵被靶场人誉为“把生命扛在肩上的人”。

一次,作为新试弹兵的朱传涛看到3颗红色信号弹升起在靶场上空后,迅速对导弹进行供气、供电,并稳稳地将闯入视界的靶弹锁定。待靶弹进入导弹攻击空域后,他死死地咬住靶弹只等指挥员一声令下。

然而,一直到靶弹落地朱传涛也没听到指挥员下达“发射命令”。其实这时候。导弹发射控制台技师早已按下了“发射”按钮,可导弹没有点火,依然停留在发射筒内。被激活电源电池的导弹,导引头正在高速旋转,发出可怕的“嗡嗡”声,导弹随时都有可能冲出发射筒,也可能在发射筒内爆炸。发射控制台出现的危急情况,朱传涛丝毫不知。他更不清楚,肩膀上巨大的危险正向他袭来。

听到“人员撤离”命令后,朱传涛迅速锁定发射架后撤到掩体内。听了战友们讲明情况后,朱传涛额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

铁胆缚苍龙

前年,由数百名专家历时三年联合研制的新型导弹到了定型的关键阶段,部队也在等这种新型装备来增强我军的低空防空实力。定型试验中,已经发射29发导弹的朱传涛被确定为定型试验的试弹兵。

阵地上,朱传涛一遍遍地熟悉兵器和试验方案,以确保试射万无一失。然而,谁都没有意识到,寒风横扫下的靶场正蕴藏杀机。

指挥员下达“发射”口令后,朱传涛扣动扳机,导弹导引头冲向前方,而导弹却停留在发射筒内,他意识到是发“故障

弹”。心里不禁咯噔一下,立马紧张起来。他根据导弹应急处理预案,并按照试验大纲规定的应急措施,将发射架调整到发射区域,锁定发射架的高低方位旋转手柄,撤入掩体。

40分钟后,应急小分队把导弹从发射架上卸下来,检查后发现,导弹的燃气流泄露,导致导弹导引头与弹体分离。

按常规,经历这样一次危险后,要重新调整试弹兵。在试验准备间隙,发射控制台的技术人员对兵器的安全性,以及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还有武器系统保护试弹兵的安全性等问题,与朱传涛进行了深入交流,朱传涛沉着地说:“让我接着来!”

靶场指挥所下达了“30分钟准备!”

从坐上发射架的那一刻起,朱传涛内心已经非常平静。他目光如炬,横视碧空。

“靶机起飞!”

朱传涛咬死目标,只等进入攻击区域。

“发射!”指挥员下达口令后,朱传涛对准目标稳稳地扣动扳机。然而,导弹没有丝毫动静,只听见“吡吡”的怪叫,继而又是一声闷响。这一次,朱传涛真的紧张了,惊出一身冷汗。转眼间,包括引导头在内的前端部分,约占导弹长度的五分之二弹体冲了出去,而导弹的战斗部还停留在发射筒内。这种情形有着可怕的后果:导弹发动机可能点火,连同发射架及试弹兵带出10米以外的地方爆炸。

险情!又是险情!

在场的数十位导弹专家为之惊愕,数秒钟内雕塑般地一动不动。

我国便携式地空导弹从发展之日起,武器系统在科研试验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故障。战友们为朱传涛捏了一把汗,整个靶场瞬间似乎停止了呼吸,气氛凝重。离发射架仅几步之遥的队长曹小东、教导员李来柱不约而同地默默念叨:“千万不要有意外……”

靶场上参观发射的人的心骤然紧张起来,为朱传涛的危险处境捏了一把汗。

此时的朱传涛显示了一名优秀试弹兵的良好心理素质,他冷静地按照第二套应急方案的要求,在保证生命安全和现场人员装备安全的情况下,将导弹发射方向对准应急发射区,紧紧锁定发射架后,闪电般地撤离危险区。

锁死发射架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但如果不锁死,导弹有可能朝着任何方向飞去,靶场上几十台价值昂贵的装备车辆,上百名技术人员的生命将受到巨大的威胁。

武器装备在研制过程中暗藏的“杀机”,使得年轻的试弹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处惊不变是一名优秀试弹兵的基本素质。一位在现场观看整个试验过程的军事专家感慨地说:“试验未摸透‘脾气的导弹,对试弹兵的心理是一种最为残酷的摧残。”

猜你喜欢
靶场导弹试验
网络靶场的建设现状、基本特点与发展思路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贵阳建首个“大数据安全综合靶场”
CS95
i6
驭胜S330
17
发射导弹
夏威夷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