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阅读,别因成人化而变味

2009-12-29 04:41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成人化人文文本

夏 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人文性阅读几乎完全代替了传统语文的肢解性阅读,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但是,人文性阅读又渐渐地开始变味:成人化倾向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文性阅读的课堂。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成人化现象

1. 阅读文本经典化

文本是语文阅读的基础,人文性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得以体现的。深浅合适、难易程度适中的文本,便于体现学生阅读时的人性光芒。许多教师过于追求阅读的美感,名家的经典文章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阅读的首选。殊不知,名家的经典文章往往是作家中年以后的作品,作品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即使是成人阅读,也未必能准确把握,又何况是中学生呢?经典文学作品固然有其阅读的价值,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充实学生的文化积累。但中学生的世界仍是感性世界,他们对感性的、温暖的、亲切的、友好的、生动的、朴素的作品特别感兴趣,盲目、过分地让学生阅读经典,学生会食“经”不化。况且,中学生阅读定位趋于经典化,学生能准确地揣摩出教师的期待心理,给出迎合教师的精彩答案,学生的心理年龄随之越来越成人化,孩子的纯真心态也就渐去渐远。正如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所说:“现代儿童不是懂事太晚,而是懂事太早: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了,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

2. 解读思想成人化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语言发展和心灵净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应是外加的、消极的、被动的,而应是来自学生内在需要的、积极主动的体验、探究和感悟。许多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常常轻视文本,文本的作用越来越小,几乎成了师生双边活动的谈资。充斥阅读课堂的往往是海阔天空的访谈和人性探讨,甚至完全撇开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所谓的文本解读思想,只是从社会上耳濡目染的能迎合教师的成人化论调。在教师的苦苦引导下,学生的想象力开始退化,成人化思想开始占据上风。久而久之,中学生个个变得老气横秋,在理解文本时擅长说大人话,让教师惊叹欣喜。然而,本属于学生年代的天真、真诚也悄悄地被成人的镇定虚伪代替。

3. 表述语言文学化

指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它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便于学生作更深层次的阅读。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特色,追求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拼命要求学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阅读体验,追求话语惊人的效果。即使是口头回答,也要富有哲理让人惊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课堂阅读的成功。此外,由于“文化散文”的推波助澜,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具有“文化味”的语言才是一种时尚,能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和体验才是唯美课堂的显性特征。结果,为了捕捉文学化、哲理性的语言却丢掉了阅读时一闪即过的“顿悟”,语言优美了,见解却肤浅了。故作惊人之语的代价是抛弃了多角度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形成了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奇怪现象。

4. 体味情感程式化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必须全身心地进入真正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达到学生(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因此,为学生的“主观存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让学生真正进入领悟的境界,是人文性阅读教学的真谛。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如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阅读目标,分门别类地指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技巧,如赏析古诗,将诗歌分成思乡、友情、边塞、送别、哀愁等类,强化各类固定的表达模式。程式化的情感体验又一次地践行了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学生对他人感情的麻木。李镇西老师在南京上课时,问学生爱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爱是我爸爸的反义词。”这让李老师当场愣住。父母感情不和,儿子居然这么冷淡,答得这样深奥,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二、避免成人化倾向,还人文阅读的自然面貌

中学语文阅读的成人化倾向,让学生过早地接受、掌握了成人的思想,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孩子的天真、幻想正在一步步被蚕食。那么,如何让语文的人文性阅读摆脱成人化思想的侵袭呢?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尝试。

1. 精选阅读文本,才能避免阅读文本经典化。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首先要有带着孩子成长的思想。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又要便于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发展。其次要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功利。一方面,文本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年龄特征,让学生阅读时产生共鸣。当然,选择的文本还应有梯度,循序渐进,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完善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文本要尽量多样化。学生在各种各样的阅读文本中才会真正感受到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样美好,生活中的感悟在文本中同样适用,学生的感悟才可能摒弃虚情假意。名家经典文质精美,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2. 准确指导解读,才能避免解读思想成人化。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打破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将文本延伸到社会,让语文阅读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在文本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黄厚江老师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是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语文阅读,文本解读是基础,是拐杖,人文性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得到体现的。即使是拓展阅读,也只是在学生领悟文本、感情激动时稍作拔高而已,是一种趁热打铁的行为。合理把握拓展的度,是教师准确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过分拘泥于文本,人文阅读又回到了传统语文阅读的窠臼;撇开文本进行拓展,人文阅读便成空中楼阁。就像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3. 追求儿童语言,才能避免表述语言文学化。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一种交流工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旦迸出思维的火花产生顿悟,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把这种信息表达出来,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只要便于交流都是可取的。因为阅读中的顿悟稍纵即逝,不易捕捉,就像许多学生阅读情感类的文本时不由自主地落泪、浏览到一段幽默后大笑一样,他们的内心正享受着震撼,情感产生了共鸣。儿童化的语言是学生阅读感悟最便利的交流工具,教师不仅要加以呵护,还要加以弘扬。如果确实需要形成文学化的书面语,不妨先感悟,过后再整理,这样便于学生上手。扫除了学生交流时的语言障碍,学生表达阅读感悟方便了,体验感情轻松了,学生自然会从心底里爱上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4. 真心换取真情,才能避免体味情感程式化。人文性阅读是多方面合作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是处于同一层面互相影响的独立体。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教师需要真心。这种“真”既包括教师事先阅读文本产生感悟时的真情,还包括教师与学生换位阅读思考时的真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要想激活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激活自己的情感。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人文性是一个隐性的内容,需要教师用心去发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心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灯,照亮学生的心灵。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成人化人文文本
人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人文社科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