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钊
高中语文教材有着传播社会文化价值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价值这双重内涵,新课标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新教材里选编的古代散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性,字字珠玑,闪烁着睿智的色彩。阅读时,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古人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情怀、感人的品质、巧妙的构思、精彩的语言。古人说:“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要让作文充满文化色彩,显示哲理思辨,必须在写作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展示出品评历史、评点时事、展望未来的大气,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的基础上,写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章。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如能重视优秀篇目的诵读积累,考场上何愁文思枯竭、文化底蕴不足、理性思辨不深?
一、找素材:看历史人物或事件
翻开厚重的史册,一个个杰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扑面而来,其动人的事迹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在文言文(特别是史传类和叙事抒情类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忠贞爱国的苏武、卧薪尝胆的勾践、豪放豁达的苏轼等。阅读时要掌握人物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掌握其“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透过历史事件去探究人物品质。对历史人物有较全面的了解,写作时才能在丰富的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剪裁取舍,表达出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下面我们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2008年高考广东卷一篇55分优秀作文写道:
当“吾将曳尾与途中”的庄子还未走出人们的视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悠悠地走上了舞台;当“海青天”海瑞不畏生死为国为民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便用生命的强音定格历史的画面;当“精忠报国”的岳飞写下“忠义”二字墨迹犹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便将这番大无畏精神升华到了极致。他们的不苟活、不弃义是历史的绝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才不会轻易说不。
在作者笔下,一个个从史册中走来的人物立体可感,“不轻易说不”的事例似乎顺手拈来,栩栩如生,鲜活感人,情真意切,“不轻易说不”的主题内涵变得如此充实生动。
二、抒真情:从字里行间寻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学生个性的真正体现。近年高考作文题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信息,鼓励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情感体验。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他们”,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勾发起人们美好的想象;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重庆高考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其蕴含的丰富意蕴唤起人们心中翻腾的情怀。这些文题都关涉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对考生内在人文素养的考查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阅读古文时,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去捕捉,在分析细节中去领悟,让自己的情感在与古人穿越时空的对话激发中变得丰富。情动才能辞发,情真才能感人。王羲之《兰亭集序》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清幽,作者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自然流露;归有光《项脊轩志》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姗姗可爱”写得清新素雅,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物在人亡,让人潸然泪下!我们如能在学习时披情入文,涵泳诵读,学习古人的博大情怀,培养自己丰富细腻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写作时自然也就能抒写出生动感人的真情。
三、会思辨:从睿智深思中感悟
考生要透过表象去分析事物,作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个体的智慧和个性心理品质,发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体现超凡的思辨素养,才能使文章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像2004年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2008年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均可看出追求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古人提倡“文以载道”,唐宋八大家的许多散文精品都是即事言理,阐述哲理或主张,以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取胜。我们读古文时,要学习用古人的形象、思想、历史事件反观当代,深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对照批判中学会辨析,吸取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理性思维。像庄子的《逍遥游》《秋水》,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文章,都蕴含深刻的哲理内涵。这些朴素的道理不仅能提供经国治世、为人处事的启示,同时在学习中也能提高我们辩证、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四、找文采:看文辞名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除了要有文化内涵,还要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模仿学习的,如《阿房宫赋》开头的“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短促有力,富有气势。选用对称整齐的句式,运用恰当的修辞,用古代的诗文名句来映衬作文的美,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平时善于汲取古人的营养,写作时妙用彩珠饰锦衣,我们的文章不就能文采飞扬吗?让我们通过高考优秀作文片断来感受诗文底蕴映照下的美丽。如2008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品江南》:
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更是江南豪情的历史味道。金鼓齐鸣,战号吹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江南的历史长卷上,那无畏的气息依然隐隐缱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挥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败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考生如诗的心灵淋漓挥洒出诗意的语言,长鸣的金鼓,烽火的长路,都被诗意地轻轻拥入心怀,描绘出诗情画意的江南味道,让人沉醉。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