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管理?尤其是在中国,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变化的时期?
为何西方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会遭遇磕磕绊绊,我们为何总是“食洋不化”?
如果没有彼得·德鲁克及他的《管理实践》,是否就不会有管理这门学科?
如果我们不引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否中国的企业界就谈不上什么管理?
为何中国企业界出不了一个杰克·韦尔奇,或者是萨姆沃尔顿,或者是亨利·福特?
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迈克尔·波特、吉姆·柯林斯、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到底被困于何处?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正在经历经济的萧条,同时也正在见证企业对“管理”的渴求。
就像彼得·德鲁克的思想是在70多年前的那次大危机后成形一样,越是在困难时期,管理的效能越是被极大地彰显出来。现在,对于管理的膨胀需求开始促成一种繁荣:相关者竭尽心智为企业出谋划策,如何压缩成本、如何裁员、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调整战略……管理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被放在特定情境下再次敲打。
这无可厚非,包括本刊在内,也不敢稍有懈怠,这正是企业的需求,也正是在这种时机,企业才更愿意敞开胸怀拥抱这些管理方法与工具。
然而我担心的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个工具理性的层面,那么前面所提及的那些问题,将永远找不到答案,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企业,我们将永远还原不出一头中国的管理大象来。
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就像管理不是管理者的特权,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我们必须回到管理的原点。我们必须在企业所处的不同情境里,思考一个人和一个组织为何需要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影响管理的因素都有哪些,如何有效管理,等等。所有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借鉴或创新都应以这些思考为前提。不难发现,正是基于这些深度的思考与实践,杰克·韦尔奇才可能创新出无边界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著名方法;也因此,迈克尔·波特才可以归纳出竞争五力和钻石理论模型。
今天我们有了先贤的成就,并有了越来越市场化的环境,就更没有理由不去寻求在中国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体系与方法论。
如果说应对变化是管理的重要职责,有效地组织实践是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那么就让我们从正在发生的变化开始吧。如何能有效地切人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本期封面专题遵循从实际出发,以集中调研中国塔基市场起步,并采撷和结晶渣打、花旗、星星家电、联想、英特尔等企业真正在中国塔基市场实践中的有效经验。
除此之外,本期杂志还探讨了如何重建全民所有制,深入研究了新兴的竹纤维产业,对比分析了中信泰富和中国国航的套保亏损,以美国南部峡谷大火为例管窥了决策领导力,以及详细分解了奥巴马的总统营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