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协同教育网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009-12-29 00:00:00战元川
中国教师 2009年14期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地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教育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近年来,田村小学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将培训家长与培训教师并重,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管理,全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化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家校培训,提升理念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非全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品格、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轻视和无可替代的。学校教育是针对众多孩子共同点的“普遍教育”,而孩子却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家长对孩子的一对一教育是孩子个性成长的切实需要,为了教育好学生,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转变意识,统一观念,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次专题课程,让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正确认识教师在家校协同中承担的重要作用,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引导家长参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家长付出的艰辛与进步,从而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理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带动了家长的提升,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灵活、融洽了。
  1.新家长课程
  每年9月份开学前,学校都会聘请专家和优秀家长,为一年级新生家长举办“家长学校”,开设以“家校牵手,走进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新家长课程。课程共10课时,其5个专题分别是:“孩子入学,你准备好了吗”“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生活中教给孩子学习数学”“培养良好习惯,奠定一生幸福”。培训中,专家推心置腹、旁征博引,家长倾心聆听、深切感悟、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有的家长颇有感触地说:“原以为孩子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儿,想不到做一个合格的爸妈还这么不容易……”有家长庆幸地说:“多亏来听了课,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孩子上学了该怎么管……”实践证明,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年级新生入学的适应期明显缩短。
  2.家长常规课程
  学校将“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怎样爱孩子——学会与孩子相处”“呵护生命,关注生活”“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等主题,纳入家长培训的常规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增强了实效性、应用性。
  3.家庭教育研讨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组织各年级家长代表就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和各种途径,积极为家长提供帮助,如在校园网上开辟“家庭教育”专栏,向学生家长开放学校阅览室等。“一聘请、二辅导、三开放、四活动”的工作方式,使家长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每次家长到课率均达到95%以上。
  
  二、共同参与,真情沟通
  
  “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月”“家书月月通”及“亲子活动”,共同构建了学校“一网四平台”的家校沟通网络,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1.“家书月月通”
  为了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学校开辟了家校沟通的日常交流平台——“家书月月通”,将学校每月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月工作计划及时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书月月通”还开设了教师评价、家长留言等互动版块,其中教师留言部分,鼓励教师根据孩子情况进行个性化使用,使家校沟通更具针对性。五年级二班的孙建秋老师还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学生自我评价版块,实现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方式。
  2.“家长开放月”活动
  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外,学校把每年4月份定为“家长开放月”,4月份的每个工作日家长都可以走进教室,走入课堂、课间,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活动中,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身临其境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不易,每次活动结束,家长们总会在反馈表中留下真情感言。
  3.“亲子活动”
  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不但培育了亲情,更促进了家校共建。亲子读书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写读书体会,营造了家庭书香氛围;亲子越野赛上,500多个家庭的家长与孩子互相鼓励,你追我赶,在精彩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展现了父母的榜样力量;“快乐嘉年华”亲子活动是教师、家长、孩子们永远难忘的回忆;响应威海市创办森林城市的号召,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森林城市”的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社区环保,家长们以身作则,不怕脏、不怕苦的表现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无声的教诲。
  4.“校园网家校互动平台”
  家长们在互动平台上可随时提出问题,由校长亲自给予答复。这种互动与交流,使家校合作的意义更加彰显,家校双方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从而使家校协同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家校共管,实现融合
  
  1.“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是家校协同教育网络的组织支撑,分别由校委会代表、教师代表、家长委员会代表、社区代表共同组成,全面、全程地参与学校的工作。学校相关制度的制订、重大建设项目等都要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研究。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视野的分析,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开放办学。
  2.“家长爱心团队”
  “家长爱心团队”是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创新。2008年下半年,家长委员会发出倡议,组建“田村小学家长爱心团队”,倡导家长们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与教师、学校合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一倡议得到了家长的一致拥护,157名家长踊跃报名。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家长爱心团队”分成图书、路队、分餐、环保四个职能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仅为学校减轻了工作负担,更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真正实现了家校融合。
  2009年,家长委员会根据工作实际又提出了“家长团队自制”的管理模式,即选举出爱心团队团长、秘书长,由家长委员会管理家长团队的各项工作,使家长爱心团队真正成为一支义务服务于学校的志愿者队伍。4月,学校图书室向社区开放,家长团队积极地担负起管理工作;5月,家长参与卫生监督、路队护送;5月16日的亲子嘉年华活动中,家长团队协助教师安排规程、参与服务。各项活动使家长们增进了对孩子、对学校的了解,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拉近了家长和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促进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形成责任感、义务感,形成了强大的家校合力。
  家长委员会还充分利用家长团队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家长力量,和社区、企业建立联系,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开展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09年3月,五年级一班王玺义的妈妈联系慈善团体为学校捐书一千余册;三年级一班学生家长张玲发动家长团队和孩子到威海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四年级四班学生家长邹明艳帮助学校联系到威高集团参观;五年级四班家长帮助学校联系到高炮团进行社会实践、军民联欢……
  家校协同教育实践,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在群策群力、互促共赢的友好氛围中,学校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佳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当然,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道路还很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有机融合,才能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共同为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奏响爱的旋律。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高区田村小学)
  (责任编辑: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