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应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2009-12-29 00:00:00郝晓虹
中国教师 2009年14期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显然要借助于音乐教育。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是被世界所公认的,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应努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一、我国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已达到相当高度,体现了华夏子孙的群体智慧和高贵品格,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和汉代的“乐府诗”中的音乐都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另外,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也很早就有了蓬勃发展,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也说明在两千年前古琴艺术的发展已有相当高度,现存的三千多首古琴曲,许多在创作、演奏技法和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琵琶的音乐表现力之高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据记载,隋、唐、五代除了出现了杰出的琵琶、古琴演奏家以外,还出现了擅长筝、阮、笙、箫、笛、方响等乐器的演奏家。我国的民间合奏音乐也是历史悠久,十分丰富的。如现在民间流行的气势豪放、粗犷的吹打音乐,早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当时叫做“鼓吹”。它常常出现在婚丧、节日庙会上,吹吹打打分外热闹的场面,体现了浓郁的汉文化民族风情。
  五四运动以来,民歌的内容和题材就更加丰富了,并在当时还曾作为斗争的有力武器,如《送郎当红军》《秋收起义》《盼红军》等民歌。抗战时期的民歌促进了军民团结一致,使前后方紧密配合,鼓舞了军民斗争的士气,如《拥护八路军》《边区十唱》《绣金匾》《抗日小调》《十八集团军》等,这些民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人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放后的民歌激励着人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劳动热情,如《老汉也唱个跃进歌》《绣花曲》。以上这些民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之所以被世界所公认,还是源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和优美。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所以,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我国目前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尚需加倍重视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丰富和发展,因而,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校自然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的音乐教育。
  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使任何一个民族保持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都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国民族音乐也不例外。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爵士音乐席卷大地,幼儿、学生和大部分家庭成员都能哼唱一些高度商业化的歌曲,而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甚至完全陌生。一些流行歌曲,在旋律上追求“中西合璧”,在歌词上对道德、人性和爱情的表现,往往叹息多于欢乐,缠绵多于明快,哀伤悲怨多于清新活泼。这种流行曲对年轻人,非但起不到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反而会使其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心态向畸形发展。所以,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应予高度重视,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抵制艺术庸俗化和消极文化现象的不良影响,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音乐更好地被传承,特别是如何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改变当代大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