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并非不快乐

2009-12-29 00:00:00
今日文摘 2009年9期


  罗大佑、张国荣、王菲、梅艳芳、张学友、陈奕迅……这些闪耀的明星背后,都暗嵌着一个名字——林夕。这位香港如今最著名的填词人,由他填词的《北京欢迎你》,早已脍炙人口。
  2008年12月末,林夕带着他第一本在内地出版的书《原来你非不快乐》来上海、北京演讲、签售。对这位曾用细腻的歌词抚平了许多悲伤的灵魂的歌词作者来说,快乐,已成了永恒的主题。
  
  受黄霑影响走上创作路
  
  “1995年以后的时代是林夕的时代,他和黄伟文取代了黄霑和郑国江,成为新一代香港的两大词霸”,内地资深乐评人李皖4年前悼念香港乐坛一代宗师黄霑时曾这样定位林夕。
  林夕将自己踏上歌词创作之路归功于黄霑的影响。“那时没什么娱乐选择,每天晚上都是电视剧陪我们吃饭”,林夕认为,走上填词这条路,是被香港电视剧和娱乐圈感染的。那时,香港无线电视台的电视剧动辄都是几十集甚至上百集,都配有脍炙人口的主题曲和片尾曲,这些歌词提升了整个剧的精神面貌。尤其是电视剧《陆小凤》的片尾曲《鲜花满月楼》和黄霑填词的《倚天屠龙记》的同名主题曲这两首歌启发了他对填歌词的兴趣。香港乐坛风生水起的那20年间,林夕的词慢慢被大家所认可。《约定》、《红豆》、《K歌之王》……这些抚慰了无数失恋人的歌曲都出自林夕笔下,那个时候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所以有人说:歌坛没有了林夕,我们的悲伤该何处安放?也有人说:“他轻描淡写,却也伤人三分。”
  
  细腻作词人多产更有情
  
  林夕是个多产作词人,根据林夕中文网网友的不完全统计,林夕1988年创作的歌曲首次超过百首,为103首,其后数量有所回落。到1994年,林夕创作歌词再次突破百首(127首)。
  1991年至1994年,林夕加盟罗大佑的音乐工厂任总经理,创作出《首都》、《赤子》、《母亲》、《似是故人来》等名作。1994年,出任商业电台广告部创作总监的林夕开始为王菲、张国荣、张学友、莫文蔚、陈奕迅等当红歌手填词,王菲和张国荣中后期的所有经典好歌被认为都出自林夕之手;而黄耀明的《春光乍泄》、《风月宝鉴》、《光天化日》和陈奕迅的《K歌之王》、《十年》、《背包》等也都被认为是林夕词作中的新经典;2005年,他又首次介入张学友音乐剧《雪狼湖》的国语版。
  林夕也是个细腻的作词人,他曾说,王菲是他的皮。事实上,他视王菲如无名分的妻子。“1998年,王菲感情失败,她离开了窦唯,窦唯发表了很多很难听的话。那时我也正陷在失恋的情绪里,对感情思考很多。后来我写了一些词送给王菲,鼓励她和我自己,其中一首就是《百年孤寂》。”林夕的词还开解了更多失恋的人,他们听着他写的歌暗自流泪抚平伤口。林夕说:“我们本来与天地同在,我为你流的眼泪化成水,水又化成云,云又化成雨,说不定会有机会打到他脸上。失恋也没什么大不了,起码有恋可失。”
  旅行是林夕歌词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为杨千嬅填的《再见二丁目》就源自他十多年前的东京旅行经验,“我觉得天下间最够胆的人是迷途都没有关系的,去到哪里是哪里,飘到哪里是哪里,这才是最逍遥快活的”。
  
  “退步”又何妨快乐是选择
  
  “七分理性,三分感性”,是林夕的自我评价,他认为自己是在用佛理包装情歌。有评论认为为王菲填的《红豆》是林夕知名度最高的词作,他哭笑不得,觉得《烟》、《催眠》才“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现在支撑我的理念是《道德经》和很多的佛经”,在语言之美的把玩和突破之上,是信仰的追求和信仰对林夕的提升。林夕近来自修快乐学,学快乐,“快乐”、“自在”成为他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新书《原来你非不快乐》各章点缀着那些禅意十足的标题:“听心跳放下静如禅”、“脸色放在一旁,内心反而宽广”、“涌涌声浪撞睡莲,拈花带笑静默无言”……
  林夕说,在书店里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光看书名就拿进货篮车中,“大部分人都患上了进步强迫症,忘了顺其自然让目标若有若无,压力就是这样改变我们的头脑,不焦虑才怪”,2000年为陈奕迅填《Shal We Talk》一词时,患过焦虑症的林夕此时再来谈“放下”和“顺其自然”,“一般所谓进步,无非是职位、薪水、手艺,可是你一生路线图只是进步,心理健康却暗里正在退步。人望高处,望已经够痛苦,到了高处就舍不得不再往高处望,退步,又何妨”。
  林夕深谙妥协的人生智慧,“只要这个妥协对社会没有坏的影响,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价值观。”从1988年就开始投资房地产,为人填词的价格20年没有提高过,林夕用投资地产的几千万收入养着他的歌词创作,为了他敝帚自珍的阳春白雪而容忍着下里巴人。■
  (杨峰荐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