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业的9.11

2009-12-29 00:00:00里维特
中国市场 2009年3期


  是救是放,能否真正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个难题。
  
  最近几天,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特这三大汽车厂总裁们正在华盛顿拼命游说国会议员,希望能从政府得到2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扶持”。尽管这几大汽车巨头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恳请援助,但美国会和白宫似乎不为所动。
  “主援派”称,底特律三大车厂的存亡关乎近三百万美国人工作,一旦关门引起连锁反应,相关汽车零件厂和售车商都要纷纷关门,涉及整个美国制造业。
  但“反援派”认为,如果说汽车业是规模太大不得不救,但也正是它规模太大实在难以救援。如果这三大汽车厂得到了他们寻求的帮助,虽然能暂时解决部分眼前困难,但美国人迟早依然会面临“告别本土汽车产业”的日子。不过,要是这三大厂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援助,底特律反而能通过彻底的结构性重组和变革来恢复生机。
  美国需要大幅度增加对替代能源研究项目的拨款额度,同时支持有关机构开发更有加高效的汽车发动机,并减少对外国车厂的税收优惠。虽然破产会让汽车业股票Y+3toA21f3djEj/Vy9C08w==变成“废纸”,但股市本来就是场“赌博”,股民要为自己将宝压在了三大汽车厂上负责。
  统计数字显示,与宝马、本田、日产和丰田等其他国家品牌相比,目前一辆美国本土品牌汽车的“额外成本”高达2000多美元。除了公认的“高劳动力成本”外,上个世纪形成的美国本土汽车业过于优厚福利和退休政策也压得美国三大车厂喘不过气来,无力新品开发。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更需要一场“受控破产活动”来实现产业重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削减过度的劳动力成本、养老金和其他不必要的支出。
  现有汽车厂高管必须大换血,要从其他更有创新和市场眼光的行业来聘请全新的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除了减少工人的福利待遇外,公司高管也要“同甘共苦”, 停止使用公司的商务飞机,关闭所谓的“高管餐厅”,削减个人收入。不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工人,如果他们的工资和福利越来越好,但工作量却越来越少,那么他们所在的企业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人担心,购买陷入破产保护的美国品牌汽车如何享受保修服务?对此,有人建议,美国联邦政府应该提供特别担保,以便让消费者放心,他们购买的汽车保修不会失效。也有民众担心,改革现有的退休福利政策对已经从汽车业退休的老工人“十分不公平”。
  汽车厂家则宣称,美国汽车业无法同“9·11”恐怖袭击后的航空运输业那样,通过申请破产保护的办法来“重生”。言外之意,要是破产,“大家只能一起死掉”。
  美国汽车市场已经饱和,几乎每个到驾驶年龄的人都有一辆车,其他国家的汽车市场则有待开发。在未来的40年里,全球的汽车将从7亿辆增加到30亿辆。如果美国汽车业能在破产后彻底改组,早已死气沉沉的汽车城底特律可能反而会重新蓬勃发展。
  一些国会议员指出,美国政府对因过度贪婪而陷入困境的华尔街给予700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却对同样需要帮助的汽车业的乞求“不闻不问”,实在有失公允。他们认为,美国汽车制造业“破产”带来的危害不亚于金融风暴。
  总的来说,白宫和国会的共和党人希望能对汽车业来个“先改革,再注资”。而当选总统奥巴马则主张对汽车业要“先救急,再改革”,并表示为阻止可能持续到明年7月的经济衰退不惜财政赤字。由于新一届国会和白宫要到明年才能就职,届时通用公司们还能挺住吗?美国汽车业到底是救是放,能否真正实现“置之死地而后生”,各方都在拭目以待。
  
  摘自 《纽约时报》2008年11月19日
  编译 何乐
  点评:30年前,英国曾陆续投入相当于现在165亿美元的纳税人款,救助其濒临倒闭的汽车厂Leyland(利兰)。但Leyland拖了二十多年,最终还是难逃关门下场。曾在当年撒切尔政府做高官的布列敦说:“我不想告诉美国人现在应该如何做,但英国的教训是,别把‘好的钱’扔在‘坏的资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