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关”之痛

2009-12-29 00:00:00
中国市场 2009年3期


  莫斯科的一声枪响,成为中国商人们的一场噩梦……
  
  阿斯泰的枪声
  
  2008年9月11日,中秋节。
  正当在莫斯科经商的大部分中国老板们准备庆祝这个传统佳节的时候,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喧闹的阿斯泰市场的天空。漫漫风沙中,几百名警察在鸣枪示警之后迅速包围了整个市场,开始逐一查封他们的档口。
  阿斯泰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日用品批发交易市场之一。由于俄罗斯轻工产品一向匮乏,多年以来,这里成了中国商人们淘金的乐土。
  占到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正是中国商人。这一次突如其来的查封,令他们措手不及。据估计,这次被俄罗斯查扣的货物价值大约有21亿美元,将近2万个集装箱,涉及国内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2000多家企业,是有史以来被俄罗斯查封金额最大的一次!
  “就像鬼子进村一样。隔壁一个档口的哥们稍有反抗,立即被他们抓了起来,身上两万多块钱被‘洗劫一空’,还被丢到了远处的森林里。”回忆起当天那一幕,老张至今惊魂未定,他一边叹气一边摇头:“我们在俄罗斯那边的地位,连越南人都不如。”
  “打击灰色清关。”俄罗斯官方给出了解释。
  
  金花印象
  
  10月,成都,金花镇。
  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镇上,有两个名字是业内无人不知的——西部鞋都工业园、金花鞋材市场。其中,金花鞋材市场占地近10万平方米,入场商家800余户。镇上更是鞋厂林立,各类制鞋培训学校随处可见。
  “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生意一点也不好做。去年的这个时候,忙都忙不过来。”一位专门生产鞋跟的老板说。而在偌大鞋材市场内,生意更见冷清。为数不多的几家鞋店,也纷纷挂出了“亏本处理”的海报。一些店面,甚至在下午三四点,就已经准备打烊。
  在中国鞋业的版图上,一直以来维持着三足鼎立的局面:温州、广州,还有一个就是——成都。依托1700家制鞋工厂,2006年成都制鞋产业已经年产皮鞋1.2亿多双、产值100亿元以上,成为成都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不过成都女鞋的局限性同样明显,长期以来,90%左右的成都女鞋都是销往俄罗斯,每年的实际贸易额高达10亿美元。而这一次“阿斯泰事件”,被俄罗斯查封的成都女鞋,达到了1000万双之巨。无疑,对于成都许多中小鞋企,这样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李开茂和他的鞋厂
  
  “这一刀虽然不是直接割在我们这些鞋厂的身上,但它带来的隐性伤害是不可想象的。”李开茂经营着瑞丰皮鞋厂已有十多年时间,但他从未如此恐慌过。
  办厂之初,与当时成都很多鞋厂一样,李开茂的鞋厂走的是内销路线,随着国内市场上一些品牌厂商的崛起,他这样的小厂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不得已,从2003年起,他开始逐步转移到贴牌与外销的方向上来,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
  厂里生产出来的鞋要进入俄罗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于中间商。而北京、新疆、绥芬河三地的外贸市场,是李开茂这些成都女鞋制造商的主要客户来源。
  他们大多在当地的写字楼设有档口,李开茂先把样品寄给这些中间商,展示给客户进行挑选,国外客户在档口上完成看样、订货、下单的过程。拿到订单后,李开茂的工作就只剩下生产。而后,中间商会把这些货物发给国外的批发商,进而进入分销渠道。通过俄罗斯,再辐射整个东欧市场。
  尽管李开茂不直接在国外设档口,被查封的货物也全都属于中间商。“但是中间商货卖不出去,资金全被套在里面,他没有资金周转,就不会有订单再给我们这些鞋厂。”李开茂最为担心的一点还在于,“不知道市场还要封多久,鞋类的产品就像时令蔬菜一样,就卖个新鲜,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一两个月,即使这些鞋将来解封,也不太可能卖得出去了。”
  在李开茂看来,拿不到订单,直接导致的就是鞋厂停产,进而许多上游的配套厂,如皮革厂、鞋跟、面料厂,也同样会面临生存危机。“这里1000多家鞋厂,按每个厂100个工人算,又有多少人会面临失业的威胁?”
  “这一两个月还不算很明显,到开春,才真正是我们这些鞋厂的冬天。”李开茂的鞋厂,离金花镇不远。看着周围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停产或半停产,他预言一场洗牌在所难免,在成都女鞋这个产业集群内,至少有四五百家鞋厂熬不过这个冬天。
  
  灰关之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最先闯入俄罗斯市场的一批中国商人发现了一座巨大的“金矿”,他们开始从国内倒服装、小商品去俄罗斯,再从俄罗斯倒皮革到国内,通过夹带、货物超重、贿赂海关人员等手段,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众所周知,这群人被称为“倒爷”。
  在之后的十几年内,这种“倒爷贸易”一直在中俄两国之间存在,并且越来越壮大,越来越专业。如今,最初的“倒爷贸易”已经升级成为“灰色清关”。为了避开复杂的通关手续,中间商将各项与通关有关的事宜交由专门的“清关公司”处理。这些公司帮助进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关税进入俄罗斯市场,清关公司负责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
  据李开茂透露,成都鞋企通过“清关公司”买通海关,交很少关税就可以过关。而且由于俄罗斯一些物资相对短缺,而川鞋价廉物美,当地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政府似乎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阿斯泰市场,约60%~70%的货物都通过这样的“灰色清关”进入俄罗斯,其中每年有超过5000万双成都鞋从这里流向莫斯科及东欧。
  不过,当打击降临时,也同样严厉。1998初,莫斯科最大的皮货市场“兵营”和“东扩”被查封,近1亿美元的中国皮货被拉走,从此开了俄罗斯税警大规模查抄没收中国商人货物的先例。2006年11月15日,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了《俄罗斯联邦禁止外国人在售货摊位和市场从事零售工作政府令》。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打击“灰色清关”。不过,由于当时在俄罗斯国内对这项政策也有着不小的争议,具体措施一直迟迟未能执行。这让大部分中国商人都放松了警惕,“以为只是说说而已”。
  “起因还在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李开茂的话让人颇为意外,“以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太大了。”据他分析,美国在俄罗斯投资的许多项目,皆因这次危机而搁浅,这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过于强烈。而作为其第二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政府再也不能忍受中国企业“灰色清关”带来的巨大税收流失,只好以保障关税、减少进口的方式来度过危机。
  如今,众多中国企业的“灰关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
  
  迷茫的明天
  
  “如果按照正常的报关程序,这东西就没法做了。”李开茂也有无奈。如果通过正常的报关程序,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入境。而服装、鞋等商品的销售季节性很强,半年无疑已经超出了鞋商们所能承受时间的极限。
  制鞋绝对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我们原来的净利润大概在8%左右,现在可能只有3%~4%。”据李开茂介绍,像他这样的制造商,每双鞋的利润空间只有几元钱。更加令李开茂尴尬的是,“成都的鞋厂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为这些中间商做贴牌。”多年以来,成都女鞋的出口,几乎都由更加了解市场行情的中间商把持着渠道。
  “如果我们做正规的路子,但别人不这样做,我们很快就会在市场上丧失竞争力。”为了保持竞争力,关税所带来的成本必须要由企业来承担。区区几元钱的利润,如果再扣除法定的关税,确实让李开茂感到为难。
  李开茂的情况,在行业内绝非个别现象。通过“灰色清关”谋求生存,似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生意如何继续下去?是李开茂最近苦苦思索的问题。他也“不想一辈子给别人做嫁衣”,不过做自己的品牌,光是广告宣传的投入就让他望而却步。“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基本上是不可能贷到款的。”而指望自有资金的积累,更是难上加难。
  “在成都鞋业这个集群之内谋求抱团、并购、重组?新加盟者的企业素质、市场意识都参差不齐,具体到协调和监督先不提,仅仅一个联合之后的责任感问题就很难解决。”李开茂说,这不是纸上谈兵。
  “连改行都不可能,厂房租金、原材料货款,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固定投入,总要等这些都告一段落了再说吧。”无奈之下,李开茂只能先压缩产量,再去找中间商协商,“看能不能大家都让点利,少赚钱甚至是不赚钱,争取把这个阶段熬过去。”
  告别时,李开茂笑得很苦涩:“这个行业始终还是会存在下去的,哪怕有95%的人生意都不好,总还有5%的人是赚钱的,我希望我是那5%……”
  
  摘自:《商界》2008年12月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