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产阶级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2009-12-29 00:00:00厉以宁
中国市场 2009年3期


  一个社会要巩固,要长治久安,必须认清楚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一旦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国家的经济将更加繁荣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这就是欲望的更替。人的欲望在不断的更替中,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国家要重视这个中坚力量,以民富为本,这样才能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稳定。
  
  欲望更替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写过一本书叫《经济成长的阶段》,其中一个名词叫“布登勃洛克定律”。这个定律来源于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的一本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书讲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一代老布登勃洛克是一个小商人出身,一辈子辛辛苦苦、靠卖粮食为生,_直是小本经营,到了晚年终于成为当地的一个富翁。
  第二代布登勃洛克觉得自己是商人家庭,没什么社会地位。所以,第二代布登勃洛克的奋斗目标是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最后他成功了,还当选为市长,成为当地的名门贵族,上流社会的佼佼者。
  第三代小布登勃洛克生长在有钱、有权的家庭,还能要求什么呢?所以,小布登勃洛克就追求艺术生活,爱好音乐。但是,因为不会管理家业,家庭衰落,很早就生病去世了。
  这个布登勃洛克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一代有的,第二代不需要,想追求新的东西。第三代会追求更新的东西,这就是欲望的更替。人的欲望会不断变换、不断改变。
  欲望的更替会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因为在欲望更替的时候,新的欲望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以后,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提到重要的地位。
  新的欲望实际上表明了一个道理,文化因素在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个人有20辆汽车有什么用?换着开?一个人买100双皮鞋换着穿,有什么用?人在多元化选择的社会中,需求层次会越来越高。比如他要求社会尊重他,就会去帮助社会、回馈社会。因此,人会从经济的人渐渐变成社会的人。
  如果有A、B两个地方可以做投资。A地利润率高,B地利润率低,从经营者角度考虑,他一定选择利润率高的A。但是,从社会人的角度讲,不一定选择A,也许有另外的考虑。比如,B这个地方可能是他的故乡,离开故乡这么多年,那里还是很穷。现在他已经成功了,想回家乡办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另外的考虑,当初在家乡的时候,人家都瞧不起他,现在他出名了,有钱了,一定要回到家乡扬眉吐气,让瞧不起他的人看一看。还有的可能是,他当时在家乡的时候,因为穷也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感到内疚,现在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去了。一件事情会让人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人是复杂的,欲望也在更替。其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对于经济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从道德层次来讲,有各种各样的考虑,包括出于爱心、出于同情心、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关怀、对于穷人的同情帮助,等等。所以,欲望更替不是坏事,欲望更替表示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精神境界里的追求。我们要善于引导,这样,经济上的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假如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追求,一味地赚钱,赚到最后还是把钱捐了,因为人到最后带不走任何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财产多了,他就想到回馈社会,财多气顺就是这个道理。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掉。对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罗马曾经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起义遭到了文化抵制,阶级斗争导致他们灭亡。第二种解释是,民族矛盾导致他们灭亡。罗马面积很大,地中海是它的内湖,西北部是英国的一半——英格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南部、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非洲阿尔巴尼亚、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这么大的面积都是罗马的。统治这么大幅员和民族的国家,民族矛盾导致了它的灭亡。
  罗马最大的奴隶起义是斯巴达克起义。罗马的发展历史分三个时期: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斯巴达克起义是在罗马帝国晚期,是罗马历史上最大的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有12万奴隶参加,起义的活动地区是在半岛的南部。所以,关于罗马帝国灭亡的第一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第二种解释也没有根据,罗马统治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但并不是地区的民族起义能把整个帝国灭亡的。所以,罗马帝国是被境外的日耳曼人乘虚而入消灭的。
  罗马历史上几个主要王朝的皇位不是传给亲生儿子的,与中国的传统不一样,是传给干儿子。统治者从将领中挑一个年轻有为的作为接班人,收为义子视为干儿子。
  罗马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城市自治制度基础之上的。罗马的每个城市都是自治的,市民选市长,市长是义务制,市长的责任是维持地方的秩序,保证罗马的税收和粮食供应。由于是地方选举,所以,选的都是一些被认为是诚实的、可靠的工商业者。他有替皇帝交税、交粮的义务。如果市民交不出来,市长就尽量帮着垫付,等收成好的时候再还给市长。
  实际上,这种制度本身就有缺陷,如果皇帝的力量很强,他选的接班人力量也会强,这样就平安无事。如果皇帝的力量不太强,而他选的接班人又比较弱,有人就会争论,为什么选他不选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争夺接班人的位置。
  即使接班人做了皇帝也坐不稳,他就去带兵打仗。所以,罗马的内战开始不断发生。在内战不断、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相持不下,就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种割据局面出现后,为了维持军队开销,只好增加税收,地方的负担就加重了。到罗马帝国后期,当谁听说被选上市长后,全家抱头痛哭,因为市长要给交不上税的市民垫钱,谁也垫付不起。
  内战频繁发生,影响了商业发展。罗马的兴盛是建立在中产阶级基础之上的,他们是罗马的社会中坚力量。商业无法发展,中产阶级就被摧毁了。这样,大家就一直吃不到粮食,只好加重粮食征收、税收征收,越收不上来越加重征收。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匈奴人、日耳曼人在此时乘虚而入,把罗马帝国灭掉了。
  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巩固、要长治久安,必须认清楚谁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要支持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把本来最支持自己的人摧毁掉,肯定会遭到衰败覆亡的命运。
  如果老百姓手中没钱,也没房子住,只能表示领导者无能。所以,要培育中等收入者,扩大中产阶级队伍,使更多的人成为小康之家。只有这样,国家经济才能持续繁荣、社会才能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民富为本,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不要害怕老百姓富。
  中国有句古话:儿女不如我,留钱干什么?儿女超过我,留钱干什么?儿女不如我,说明他们都是一些败家子,给他们留财产是造孽。儿女超过我,说明他们都很强,靠自己就行了。
  第三次分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的中产阶级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李嘉诚也不是刚创业的时候就会捐那么多钱,随着他的财富慢慢积累,他捐的钱才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尊重企业家的成长。
  
  摘自:《新财经》2008年12月
  编辑 何乐
  点评: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吗?当物质上实现“中产”的阶层出现时,恐怕还必须期待他们实现精神上的“中产”。只有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敢于为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去斗争的“中产阶层”,才是中国真正的希望。许多人不能自信而恰当地给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定位,也正是因为其财富和价值之间往往不能匹配——财富积累的渠道和方式殊异,一些人未必心安理得。
  诚然,我们现在所说的中产阶层的精神存在仍是一个瓶颈。必须承认,中国已经有了庞大的中产阶层,但是只要有一天,我们的中产生活是以另一大群人的非中产生活为代价的,这就仍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
  中产的基本价值被寄予厚望的叙事,发生在人们对历史叠梦总结的语境中。中国社会几千年,阶层更替,施以暴力手段轮番登场。造成了很深的社会内伤。但是,随着暴力革命文化在中国基本价值体系里日益被解构,必然有一个阶层成为新的推动社会进程的非刚性力量。这个力量必将作为多个阶层的润滑剂,以其普适而良性的基本价值为平台,推动各个阶层的角色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