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多事之秋;对于中国报业来讲,更是负重前行的一年。为了能在重压之下积极突围,中国报业也在不断地尝试和努力。
一个“涨”字搅动市场
2008年的报业发展,不能不提到的一点就是新闻纸提价带来的全国报纸的涨价潮。在报业发展中,原料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在报纸的生产中,新闻纸占报纸成本的60%左右,所以新闻纸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报纸成本的大幅增加。新闻纸的价格每吨由2008年年初的5000元涨到了8月份的6300元,比2007年同期上涨了2000元。由此,导致全国报纸涨声一片。
由于涨价,2009年全国报纸发行总量难逃迅速下降的厄运。事实上,发行量下降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出来:由于涨价,都市报从0.5元到1元,从此不少读者开始远离报纸,一般报纸发行量缩减20%~30%。北京有几千家报亭、报摊,前几年日均售报在200份左右,甚至270份。据《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预测,2009年报摊日均零售报纸的总量将下降到100份左右。
报纸涨价对于报业自身来讲自然是无奈之举,尤其是如果是报纸同城涨价,对于报纸的发展来讲至少市场份额方面不会受很大影响,即使发行量下降导致短期内广告收入下滑,可是市场地位不会有很大变动。但是如果同城的一些报纸并没有涨价,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则很有可能导致报纸的重新洗牌。微利时代下,各个报纸拼的是实力和耐力。在报纸的涨价大潮下,也有一些报纸顶住压力,在一片涨声中鹤立鸡群,仍然保持原有价格。如广州的《广州日报》,北京的《新京报》等。这些报纸没有涨价,自然保住了发行量,但牺牲的是成本,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策略,可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到底哪种选择更适合报业的发展,只有经营收入才能说明问题。
广告收入“小起大落”
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姜凤羽在2008年的报业年会中曾经提到:“当前报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报纸整体广告收入的增幅明显放缓,媒体之间竞争越来越严峻,新媒体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大量分流报业的原有市场资源。在广告增长放缓和新媒体挑战双重因素影响下,本地同质化的报纸之间为求生存而开展的无序竞争,放大了原有的危机效果。”
报纸广告收入自从在2005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寒冬之后,广告收入开始慢慢回温。但在2007年再次出现大幅下滑,2008年伊始各报业集团就开始积极筹划广告收入的增收方法,但始终心有余悸。2008年1至7月,中国报业广告增长幅度高达26%。然而这种久违的增长却没有持续多久,进入第三季度,除少数区域性大报呈现良性运转势头外,绝大部分报纸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寒气。尽管总体看,1-9月报业广告增长仍在两位数以上,但增幅已经急剧下调。
《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表示,这种情况其实他早在两年之前就预料到了,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必然,只是当这种危机真正来临时,心里还是有难以承受之重。一般估计,各企业的广告投入计划会削减20%左右,乐观预计10%左右,总体削减已成定局。报业广告收入会由此受到巨大影响,报社利润水平大大降低,亏损面持续扩大,负债率不断上升。
当然,报纸广告收入的下滑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2008年,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年,中国报纸可谓是在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新闻纸价格飞涨,电视、网络媒体逐步抢占、蚕食报纸广告的市场,使报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国家出台的药品类广告政策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报纸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但是直接的导火索是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很多企业纷纷为灾区捐款,而捐款主要来自企业的广告营销费用,因此企业必然会压缩在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量。而且由于考虑到社会责任,促使很多媒体在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刊载广告。比如身处成都的《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地震后的直接广告损失均达到了5000万元左右。
“其次,奥运给报业广告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表示,奥运是一个大的吸金器,企业用于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的资源都被吸到电视、网络等更为主要的奥运传播媒体上。因此,从整体情况看,奥运除了对主办城市的报纸有一定的推升作用外,其他城市的报纸基本处于广告下滑状态。以上两点已为业界公认。
给报业支招之
用放大镜发现问题
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广告主投放广告存在着一定的冲动性、粗放性,因此又被称为“天女散花”式的广告投放。但在目前的经济下行背景下,广告主’投放广告难免会对媒体“挑肥拣瘦”。因此,媒体也必须要改变原来的一些观念,从为客户服务着手进行变革。也许一点点微小的细节就能让一个广告主下定“掏钱”的决心。
媒体在对待广告客户的时候,一定要把“怕麻烦”的心里去掉,变为“不怕麻烦”。广告主对广告的细节很重视,因此往往出现改了又改、变了又变的情况,广告公司早就对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了,但是许多报社还是会不耐烦。也许,一点点耐心就足以最终留住客户。
除了耐心,媒体形象也在这一轮竞争中变得重要起来。CTR媒介与产品研究总经理沈颖说,CTR前阵子给西南一家报纸做研究时发现,当地的都市报都在纸型选取上都是“小报”,只有这一家是“大报”,出于纸价上涨、金融危机等因素,这家报社也考虑是否将“大报”改成“小报”。“但经过一定的市场调研发现,多数广告客户非常支持这种‘大报’形式,尤其是汽车等行业的广告,觉得在‘大报’上刊登更有冲击力。”除了纸张选择,创新也是媒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海鹰表示,报业要在广告形式上有所突破。比如现在许多杂志、新媒体都开始尝试一些异型广告,“报业也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尝试和突破,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给报业支招之
“抱团”也能取暖
提到“抱团”,报业的第一反应是与新媒体合作。这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报业同行在这个冬天里也可以“拥抱”。
在金融危机袭来之后,传媒业已经有“抱团取暖”的新闻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浪与分众的合作,令人遗憾的是,迟迟没有听到报业之间准备“抱团取暖”的消息。在2008年,新闻纸大幅涨价,除去原材料涨价等因素,也是因为目前新闻纸行业的集中度正日趋提高,行业定价权已逐渐转交到行业龙头手中,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价格联盟的形成条件。因此,一旦几家主要生产厂家决定涨价,那就很快形成“涨价联盟”。
近年来,报业也曾结成联盟,如奥运报道联盟、东北报业广告联盟、齐鲁报业联盟等等。在目前大家都要“过冬”的时候结成联盟,很可能提升整体形象,让广告向报业整体倾斜。
除了和报业的老朋友联合起来,报业和新媒体“抱团”也势在必行。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报业是内容产业,但在目前,单纯靠内容去打拼的空间不大,要把渠道打通。”他说,新浪与分众的合并,最楱心的就是渠道的打通,“分众拥有的是终端,但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短缺,反复播出的广告才引起受众的反感,而新浪恰恰是个很大的内容提供商。”他建议报业与新媒体合作,向纵深发展,植入受众的生活。
喻国明谈到报业目前应该运用新媒体的渠道,让自己的内容与服务更有价值,“报业要想办法让广告多重使用。”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广告客户愿意出5万元在报纸上做一个广告,那报社可以和广告主谈,追加15%的广告费,就不只在报纸上,在一些移动媒体上也可以播出,“那广告客户会很高兴。”
喻国明这样比喻报业构建渠道的重要性,“如同修100公里的公路,将最后1公里修通了,效果才最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