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与“机”的辩证法

2009-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9年3期


  危机提供了“机会之窗”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 汪洋: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来说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越是困难时候,越需要积极改革创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面对出口下滑的挑战正在经历痛苦的产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机会之窗”。
  
  中国在发展,中国还将继续大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郑必坚:危机面前,首先必须看到一个大趋势,即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在加重。尽管我们困难还很多,但中国在发展,中国还将继续大发展,这一条是我们获得战略机遇期的最重要基础。
  
  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会逆转我们的前进方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鹤:各个国家正在对经济进行干预,但这是紧急的举措,市场机制仍然会发挥作用。中国仍然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不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会逆转我们的前进方向。世界经济危机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改革,提供了比较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机遇。
  
  建立公开透明的逼迫机制
  原南京市委书记 罗志军: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相比,南京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要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逼迫机制,把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使以往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或有效政府”的转变,从而逐步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框架。逼迫机制,是监督政府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良方;同时,逼迫机制,为南京建设服务型政府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拓展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乐正:压力之下,深圳的工业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发展何去何从?深圳工业贸易发展的路向,可用八个字概括:就地转型,异地拓展。即把提升技术要素贡献率和品牌要素贡献率,拓展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作为加工贸易的新目标。同时,政府应该为工贸企业的这种转型和拓展提供配套政策支持。
  
  “倒逼”机制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迟福林:30年之后,中国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下一步如何攻坚克难是严峻考验。从外部看,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国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当前的内外压力也给中国继续推进改革提供了“倒逼”机制,这和30年前颇为相似,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
  
  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李扬:战略机遇期事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之时,中央果断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不仅是鼓舞信心之举,更是精确把握了我国经济自身发展阶段和规律得出的结论。让大家心里有了底,明确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