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学发展要跳出传统百强县的“成长陷阱”,关键在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评机制。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显”绩轻“潜”绩、重经济轻事业,GDP指标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对领导干部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强化正确的执政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和人民群众认可的政绩,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检验领导干部的政绩,根本标准要看其“怎么干的”,这是“能”的反映。每一项政绩的取得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政绩是否成比例,是否以牺牲国家、集体、群众利益和环境代价来换取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都反映了领导干部是否具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强调发展成本、质量与效益,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发展理念与科学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检验领导干部的政绩,重要标准是看其“干了没有”,这是“勤”的表现,是衡量干部愿不愿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多为群众谋利益的重要标志。如果只说不做,只有嘴上功夫,没有实践基础,这样的“政绩”只能是浮夸虚编出来的,必然经不起检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强调勤恳敬业、尽职尽责、苦干实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检验领导干部的政绩,核心标准是看其“干了什么”,这是“绩”的展示。实践证明,考核评价的标准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干部,对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是要更多地突出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政绩,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重经济指标,又重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重经济发展,又重社会稳定;既重城市变化,又重新农村建设;既重眼前发展,又重长远规划;既重经济总量增长,又重人民群众得实惠;既重“显绩”,又重“潜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