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人民论坛杂志2007年9月1日推出的《百强县“成长烦恼”》“特别策划”专题,约请知名专家学者分析透视传统百强县的成败得失,总结归纳了传统百强县科学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与“陷阱”:一为普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强制约性;二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三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四为改善民生尚待加强。以上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科学发展百强县如何超越传统百强县的“烦恼”?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当中,不同地区的书记、县(市)长们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与建议。
科学的县域经济考评体系有明显的舆论和实践导向作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指标体系应引导县域经济形成以下五个发展机制。
一是引导县域经济把结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以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迅速升级。第三产业要以休闲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域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是引导县域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不仅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而且因其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树立“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如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是引导县域经济把培育特色作为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市场,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四是引导县域经济把城镇建设作为有效载体。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在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小城镇建设及其功能的发育,实现镇就是城市,村就是社区,民就是市民的城乡一体化格局。要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是引导县域经济把项目建设作为强力支撑。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项目建设应把重点放在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上来。千方百计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