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转型的“寿光经验”

2009-12-29 00:00:00人民论坛调研组
人民论坛 2009年24期


  今天的寿光是中国有名的“蔬菜之乡”,是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时的联系点,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30年18个重点调研典型之一,综合实力列山东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26位……面对如今的辉煌,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寿光因为毗邻渤海,北部全是盐碱地,早年以外出讨饭者多而“出名”?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20万农民虽解决了温饱,但因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善,“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
  一个没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方是凭什么发展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深入寿光实地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明白了寿光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干劲与闯劲、一个与时俱进的基层治理模式。
  一代代寿光党员干部依靠着这些优秀的传统,并随着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为“寿光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人们很难在办公室里看到现任市委书记孙明亮的身影,因为他经常出没在寿光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民众亲密接触。整个领导班子,从市级领导到基层干部都坚持用20%的精力抓日常工作,80%的精力抓重点工作。在调研走访中,我们接触到的干部嘴里说的最多的就是“服务”,服务人民、服务企业。如今的寿光不仅仅是一个靠着蔬菜批发市场与大棚菜打天下的农业大市,更是一个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安全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推动寿光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工业强县。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坚强的领导核心。针对随着党的执政角色的转变,基层组织工作如何体现与时俱进;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基层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寿光为此作出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应对,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主动应对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需要的基层组织工作新体系。
  
  适应县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扩大党的覆盖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前农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农民群众的流动性增强,角色定位更加复杂。而基层党组织职能缺乏相应调整,导致有的地方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党组织边缘化给稳固基层政权带来巨大挑战。
  寿光市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本着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原则,探索实践了五种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各个领域党员的全方位覆盖。一是建立产业党组织。坚持“支部跟着党员走”,打破地域、村组界限,探索在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的模式,做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目前,寿光市在蔬菜、畜牧、果品、水产等产业内建立党组织357个,组建率达到93.2%。二是建立行业党组织。寿光市在盐业化工、防水材料、轮胎橡胶、道路运输、纺织等行业和城市建设等系统,建立15个行业党组织,依靠党的政治优势,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和“三废”利用,引导部门加强行业协作。三是建立项目党组织。寿光市坚持项目与党组织同步组建,项目负责人与党组织负责人同步选配,项目建设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在72个大项目上分别设立了指挥部党组织,引领党员在重要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四是建立区域党组织。寿光市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园区设置党的组织为抓手,依靠党的核心作用统筹园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结合开展“百村扶强”活动,打破行政事业单位、行政村的建制束缚,组建“部门+村”联合党组织84个进行结对互助,先后帮助薄弱村新上工业项目30多个,帮扶新农村建设资金近1800万元,近300名市镇机关党员干部通过驻村蹲点得到了实践锻炼,促进了素质能力提高。
  适应县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模式向服务型、开放型、法治型转变
  近年来,一些地方一边是民众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一边是基层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从而导致了不少矛盾冲突。
  寿光市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为民服务的手段和途径,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建设完善城乡一体为民服务网络。在市区,设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组织67个职能单位进驻,由服务中心党总支对进入中心的党员干部统一考核管理,对群众申办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在各镇街,设立为民服务大厅,由党委专职副书记兼任主任,有关职能站所集中办公,向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按每万人为一单元划片设点,建立公共服务中心,配套设置计生服务室、卫生医疗室、文体娱乐室、治安调解室以及生产资料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等“十室、三超市”,由镇村党员干部兼任工作人员,全程代理群众行政审批事项,向群众提供无偿或微利服务,逐步建立起了市镇村三级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一体化为民服务网络,农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今年以来,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4.7万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1800多起,有效维护了农村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适应党员和群众民主参与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基层民主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民主被虚置;一些很好的制度如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在执行中流于形式;选风不正等。寿光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充分发挥民主在推动县域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重大决策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只有充分听取民意,民主决策才有可靠保障。寿光市不断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了领导组织、专家咨询、法制部门审议、党员群众介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决策制度;干部任用坚持党员群众公认。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方面。围绕选拔党员群众公认的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推行“三差额(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提名)、两延伸(延伸推荐、延伸考察)、一票决(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干部任免无记名投票表决)”办法,广泛吸收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了干部选拔使用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
  公共事务让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寿光市探索实行了“三联、五事”制度。“三联”,即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通过走访、座谈、谈心等形式,鼓励党员群众积极向党组织建言献策。“五事”,即以民主提事、联席议事、票决定事、集中办事、制度监事为主要内容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五事”工作法。近年来,全市农村因为集体资产使用、宅基地审批、机动地承包等引发的信访数量大幅减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
  
  适应农村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实现基层组织的主体转型
  
  基层组织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党员干部队伍以及基层组织工作者。基层党组织要“转型”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