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大型课题调研回顾

2009-12-29 00:00:00
人民论坛 2009年24期


  评价体系构建始末回顾
  
  评价体系建构是一个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取专家学者意见、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
  2009年5月至7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抽调数名研究人员并邀请北京大学等院校学者组成专门研究团队,对国内外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与此同时,课题组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316位、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170余人次围绕“县域科学发展如何评价”进行深入讨论;在综合集成已有智慧的基础上,就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原则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初步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包含43项二级指标。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形成后,课题组将其发给有关专家和官员,进行了意见征集,共有121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学者以及36位官员参与笔谈,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小范围座谈,即第二次会议,推出第二稿。专家及官员们就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具体指标设置的相关焦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指标体系缩减为35项二级指标。
  第二稿形成后,课题组又不断吸取各界意见、建议,通过召开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很多专家又对该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于是我们又将该体系进行了重新修改,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包含19项二级指标。
  第三稿出来后,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全国20余个典型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响应
  
  在策划筹备及组织实施这一课题当中,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人、国家部委、权威研究机构、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许多地方县市纷纷响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有些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央有关部门也从各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
  二是知名专家及各研究机构积极配合、响应。李慎明、李君如等100位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央编译局、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等100余家该领域权威研究机构及所属单位作为课题成员单位,为课题调研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中央和各地主流媒体的广泛互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新华网及各省市主要党报等100余家媒体等课题的讨论、征求意见、新闻发布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四是地方县市的热情响应。170余县市主要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有专家表示,如此高的规格、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全面的动员,在我国县域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尚属首例,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全社会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县域科学发展的寄望与期待。
  
  调研是如何进行的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课题调研组深入全国各地对科学展典型县市展开调研,推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体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在“专题调研”、“中国经验”栏目中推出《县域科学发展与创业实干之道》、《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城市转型道路》、《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等20余个科学发展的典型县市的调研专题或文章。
  课题组深入调研的对象,既有以往的百强县,如江苏、山东等地的县域;也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县域,如甘肃、四川等地的县域。不同的县域,县情不同,相应地,其发展特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党政干部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
  比如9月7日至9日,为了进一步深入总结县域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复旦大学有关专家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传统百强县江苏丹阳,通过座谈、对话、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丹阳市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了科学发展的“导航仪”、工作责任的“动力阀”,推动了县域科学发展。通过丹阳调研,大多数党政干部都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6项指标来看,丹阳市的发展是快速的,也是均衡、全面的。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19项指标当中,丹阳的得分大多较高。
  另外,评价体系的一个亮点就是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满意度调查,不仅能从深层次上体现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且也是政府干部考核的根据。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县域通过对领导班子的绩效管理已重视起人民的满意度。通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推动,县域的发展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重点报道全面深刻,值得关注
  在课题调研实施过程中,人民论坛杂志先后在“特别策划”栏目推出《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传统百强县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郡县制新图景》六期专题,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现实发展与历史借鉴等不同层面对讨论、研究的精华进行了报道。
  
  《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09年6月下期):
  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包括《县域科学发展为何如此重要》、《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八大表现》、《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差别化评价体系》、《如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四没有”》等重要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比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副院长指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政治上看,县域发展以及县政改革的深入展开都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认为,在县级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最关键的是在空间层面,推行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评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认为目前单纯以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评价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走出单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本期专题推出以后,得到学界广泛响应,许多专家参与到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讨论中来。
  
  《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09年7月上期):
  世界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推进县域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是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构,所必须观照的一个重要视域。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期“特别策划”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国外有没有县域经济”、“国外政府如何促进地方发展”、“国外的‘县官’如何当”、“国外也有招商引资吗”、“地方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吗”、“国外中央与地方关系怎样”、“国外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如何科学考评地方政府”10个核心问题,总结分析国外的经验教训。
  专家们对中外地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观点。专家指出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很低,行政区划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普遍采用城镇管理的职业经理制;也有招商引资并采取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手段,但更重视非税收的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西方的评价体系则是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价体系等。
  中外对比研究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县域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借鉴。
  
  《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09年7月下期):
  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是县域地区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对于县域如何科学发展也最具见解。课题组采访了100余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人民论坛杂志刊载了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等12位市县领导的精彩见解,揭示了县市主要领导对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在建立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上、所应包含的内容上,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各抒己见、见解深刻。
  《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09年8月上期):
  传统百强县科学发展普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强制约,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改善民生尚待加强等挑战与“陷阱”。本期专题围绕“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这一主题,刊发了中共浙江象山县委书记周江勇等10余位各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观点与建议,反映了实践一线的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独到认识。比如福建沙县县委书记陈瑞喜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要跳出传统百强县的“成长陷阱”,关键在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评机制。
  
  《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09年8月下期):
  该专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的构建始末、体系特征、操作难点等问题。整个专题包括《前瞻、科学、引导、可操作——“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构建要点》、《代表性指标如何取舍——“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二稿)建构中的焦点与难点》、《专家“头脑风暴”会诊指标体系——“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等主打文章,重点报道了第三次座谈会上的专家精彩见解。
  比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高小平副会长认为,构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很有意义,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县域科学发展,在政治上、国际形象上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效应。指标应当从繁到简,从开始的全面、避免遗漏,到逐步地调研、试点,升华认识,找到一些关键指标、核心指标,有一些次要的、作用比较小的指标就可以慢慢淘汰。完善的过程也是挖掘指标重要性、关键程度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指出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很重要,排行要慎重。在具体指标上,他认为指标要少,经济收入的指标甚至都可以不要。因为实际上很多经济指标都已经转化为其他指标了。
  国家行政学院的徐耀桐教授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体现“党的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必要,党的建设这一块是重头部分,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支部建设,当然不一定指标要搞多,但至少要有几条。
  
  《郡县制新图景》(09年9月上期):
  该专题主要文章有《历史视野下的县域复兴》、《对县域经济三个流行观点的追问》、《壮大县域经济的五项战略对策》、《三大关系与县域未来》、《强县扩权不是“强人”扩权》、《期待管理体制深度变革》等。讨论的主要问题概述:中央大力推行“省直管县”改革,在浙江等省份,“扩权强县”已经从最初的探索和尝试,转向深入化、制度化阶段。这必将重塑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让县再次成为国民政治、经济生活舞台上的主角。在“扩权强县”背后,县的未来,通向何方?地方政府治理格局的转变,能否助推县域经济的勃兴、县域民生的改善、县域政治的荣耀?
  针对以上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徐祥临教授、湖北省社科院院长宋亚平等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精彩观